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节期间人们要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往往是在音乐中来完成的。音乐中的春节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永恒魅力。
悠久的春节礼乐
春节的音乐活动从历史传统的角度来看,属于礼乐文化的范畴。礼乐制度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周天子在公元前11世纪就制礼作乐,对什么级别应该享受什么待遇作了严格的规定。据周代《仪礼》所载内容达17项,其中包括丧礼、祭礼、凶礼、军礼、宾礼等,这些仪式都是有音乐参与的,并且作为重要内容出现。那时候国家制度规定,“邻有丧,舂不相”,有灾害、灾乱及国家重要人物去世都不能进行音乐活动。音乐活动只能用于节日或庆典当中。以便达到“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的效果。礼乐本身也有显然的规格等级,比如九鼎八簋的皇权威严,钟鼓之乐的金石之声。在春节中,自然也是“乐无礼不举,礼无乐不行。”在古代春节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敬天祭祖的乐曲。西周时期人们敬天祭祖的传统得以流传。如用《大濩》祭先妣,用《大武》祭先考,用《云门》祭天,《咸池》祭地,《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等等。
汉唐时期,音乐也一直活跃在宫廷与民间,各种音乐民俗不断出现。春节期间,宫廷里皇帝与大臣共同赏乐,以表明皇帝与大臣其乐融融,以和为主。普通的老百姓也得以有机会参与同乐,民间与朝廷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宋元明清时期,管理音乐的机构基本上是教坊,音乐自然首先为皇帝服务,雅乐与俗乐并举。与先秦和中古不一样的地方是,戏曲从宋代开始成熟,明清时期戏曲更是遍地开花,地方小戏不断涌现。因此在春节中,小戏也出现了。而灯节由宫廷之礼转向民间,在民间普及,变成灯俗,并向戏曲转化。如花灯戏、花鼓戏、秧歌戏等都出现在各地的春节活动中。各地也出现了彩龙船、打莲厢、跑旱船等民间庆祝活动。我们知道,歌舞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而讲究万民同乐,各阶层之间、老百姓之间其乐融融,和睦相处的气氛是不变的。不仅和气生财,而且和谐万邦。“大乐与天地同和”。在春节文化中,和谐思想体现得比较彻底。中国音乐的形式或许在不断变化,但和的精神、乐的追求没有变。
歌唱家、声乐教授刘祥杰工作室;祥音声乐学校全国咨询热线:13342450088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