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用“惊艳”形容龚锣作品,也有人称其“跨界”“另类”。我认为,根植传统却不囿于传统,大胆创新又不失中国韵味,是龚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在。《忐忑》就是体现其艺术特点的典型作品。该曲从头到尾没有一句我们早已习惯的叙事、抒情、写景的实词,通篇全是中国传统“锣鼓经”里的虚词。而且,龚琳娜采用较为夸张的戏曲扮相,时而模仿小生时而模仿黑头,尝试中国传统戏曲的歌曲化再现。该曲让很多人初听觉得“怪”,但越听却越有“味”。事实上,音乐史上有不少作品,问世时挑战人们既往的审美经验,但凭借艺术的独特与自洽又重塑人们的审美经验。家喻户晓的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上演之初,同样也受到“千篇一律的徵调式,毫无调性变化”“没有华彩乐段”等严厉批评。可细细考察,《梁祝》通篇的徵调式不仅与越剧音乐的调式传统完全契合,而且与缠绵柔软的越剧语言相得益彰。
龚锣的音乐创作,与他们常年坚持到基层向民间歌手学习密不可分。其创作不只题材上是中国的,也充分运用传统和民间手法,从而实现中国风格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比如在《山鬼》中,龚琳娜将山鬼英武、执着的女神气概刻画得入木三分,而老锣出其不意的转调,又让龚琳娜把山鬼“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时的婀娜表现得丝丝入扣;在《桃源行》里,老锣为再现世外桃源意境,在乐队配器时特意采用中国传统音乐“紧拉慢唱”的艺术手法,待声乐唱至中段“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时,他放弃整个乐队,仅用一支竹笛与声乐遥相呼应,巧妙地把听者带入远处云树掩映、近处满目花竹的秀丽景色之中。
虽说音乐无国界,但音乐家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至关重要。作曲家施万春曾说:“多年来,我们总是强调与国际接轨,这没有错。但要不要和国内接轨,却少有人强调。”乐坛上仍有一些作曲家对西方作曲技法驾轻就熟但中国传统音乐素养缺失,有些作品堆砌西方音乐技巧,常被误认为是一般化的外国作品。老锣作品之所以能获得中国听众接受,与他20多年来潜心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十分重要的联系。如若不然,每当他在音乐会演出或接受采访被介绍时,他怎么会那么有底气地用流利普通话认真告诉对方:“我是中国作曲家。”
歌唱家、声乐教授刘祥杰工作室;祥音声乐学校全国咨询热线:13342450088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