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国家大剧院“国际钢琴系列”中,一场独奏音乐会引起了古典音乐界的广泛关注。演出结束后,乐迷朋友对当晚演奏家的演绎风格、呈现方式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而这场争论的主角便是俄裔比利时钢琴家瓦莱里·阿凡纳西耶夫。
一场音乐会引发的争议 | 爱乐者说
“对自我的坚守”
三年前的那场贝多芬专场音乐会上,阿凡纳西耶夫带来的“悲怆”“月光”“热情”三部最具知名度的钢琴奏鸣曲,刷新了乐迷对贝多芬原有的认知。耳熟能详的旋律被突出的和声走向、拖延的慢速和弹性的节奏完全“肢解”,他对贝多芬别具一格的演奏,无疑让人想到他在唱片封面霸气的写道“我是贝多芬”(Je suis Beethoven)。
这看似“胆大妄为”的自我标榜,实则是阿凡纳西耶夫对“乐圣”由心的虔诚,“我在准备曲目的时候,首先是严格忠实作曲家的原意,直到融会贯通。一旦走上舞台,就不再仅仅局限在这是用钢琴在演奏、必须用强音来演奏等等狭义的层面,而是境由心生,把已经深刻领悟后的自我呈现给听众。”
在乐坛意志的大风向标下,阿凡纳西耶夫从不刻意迎合大众,始终“坚守文化、坚守艺术、坚守自我”。他出版小说,撰写诗歌集,为唱片填写充满哲思的音乐说明,深思熟虑的演奏背后逐渐建立起属于自我的音乐世界。由此,他所呈现出的贝多芬是外柔内刚、肖邦是忧郁的美丽、舒伯特是说不尽的深沉悠长……
歌唱家、声乐教授刘祥杰工作室;祥音声乐学校全国咨询热线:13342450088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