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歌唱家廖昌永谈《声入人心》,谁都不可能永远做首席
廖昌永:是的,我们以前都分得太清楚了。什么是美声?意大利文叫BEL CANTO,不是“美好的声音”,而是“美好地歌唱”,技术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歌唱好听,如何让你对音乐的理解符合声音。在节目里我提过很多次,我们对一部作品的解读,不是只有好声音就够了,为了情绪的正确,为了人物的准确,为了歌词的内涵,我们有时候要牺牲好声音,需要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它。比如,开心的、愤怒的、得到爱情后喜悦的、失去爱情后失落的情绪,都要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所以不同唱法的选手在一起,反倒可能让不同门类的人加深理解,我们的演唱方式才能更加多元化。
澎湃新闻:相对业内的专业比赛,综艺节目对选手的考量是不一样的,什么样的选手容易脱颖而出,成为首席?
廖昌永:我还是会专业要求,你唱得不好,长得再好,没用,我们不是选电影演员,是选歌唱演员。当然节目会寓教于乐,让大家在娱乐的过程中,了解古典音乐是什么样的。
澎湃新闻:到目前为止,哪些选手让你印象比较深?
廖昌永:印象深的倒真有几个。比如王晰,这样的“低音炮”歌手蛮难得的,包括李琦、阿云嘎以及几个歌剧演员,我都蛮喜欢的。36个选手各有所长,也有一些基础稍稍不够的,可以通过节目的培训和录制,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建立起对音乐更深一步的认识。特别是大家在一起三个月,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这样的节目录制,可能比他们关在学校里学习更实用。
澎湃新闻:节目的比赛规则是首席会不停被替换,要经过10轮训练评出10次TOP6,最终的6位首席才能获得巡演和发专辑的机会,挺残酷的,你怎么看这样的赛制对选手的锻炼?
廖昌永:孩子们从小有挫折感不一定是坏事,他们在挫折感中获得荣誉感,通过努力,有可能坐上首席,也有可能被替换下来……其实我们的艺术生活也是这样的,你不可能永远做首席,但通过努力,你有可能会成为首席,培养他们这种精神挺好的。
澎湃新闻:美声在大家的印象里一直很小众,比较局限于学院派,但这个节目让它走出了象牙塔,有给你什么启发吗?
廖昌永:这也是大家的误解,美声其实并不小众,歌剧在很多年前就是流行音乐,因为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大家可以选择的文娱活动越来越多,让它看起来很高雅,好像不食人间烟火,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歌剧也好美声也好,本来就是对生活、对爱情、对家国情怀、对古典文学的反应,歌剧的题材几乎都是根据名著来改编的,比如《浮士德》是根据歌德的长诗改编的,《茶花女》是根据小仲马的长篇小说改编的,我们在看戏的时候也可以了解这些名著,对提高大家的文学修养是有帮助的。
这两天上海音乐学院刚刚做了“首届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最开始大家都不看好,但决赛时网上直播观看量破百万,谁能想到呢?大家对古典音乐其实很有兴趣,只是不知道怎样去欣赏,现在有了这样一个节目,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澎湃新闻:从你所在的学术圈来看,大家反映如何?
廖昌永:大家整体还是持正面态度,觉得节目做得好,都没想到节目一播出就能收视夺冠,蛮兴奋的。学术圈排斥的并不多。
澎湃新闻:你平时都戴眼镜的,上节目怎么摘了?
廖昌永:哈哈哈,戴眼镜不方便,因为是变色的,我怕强光一照,人家说廖老师怎么戴墨镜上去了,所以我带了一打隐形眼镜过去。
歌唱家、声乐教授刘祥杰工作室;祥音声乐学校全国咨询热线:13342450088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