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的乐迷们来说,查尔斯·罗森是一个几乎和我们擦身而过的人物。《钢琴笔记》刚刚在国内出版后没有几年,罗森便于2012年去世,紧接着《古典风格》就在国内出版并引起巨大反响。《意义的边界》只是将罗森的三次讲座整理而成的集合,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本薄薄的小书呢?
对于所有并未经作曲系及指挥系专业训练过的中国乐迷来说,罗森的文章意味着“艰深”却“令人信服”。当乐迷们如饥似渴地汲取他著作中养分时,也往往被音乐学科独特的语言系统所苦。热爱音乐和热爱罗森的乐迷们坚信:假设我们难以吸收他书中十万字的养分,那就努力去吸收五万字,如果五万字亦不可得,那就去追逐可以汲取的三万字吧。无论如何,读者确信自己从罗森的文章里取得了实打实的收获,因为罗森的文风从来都是质朴的,他对超越音乐学科以外的延申性描述——比如用文史哲语言强行解释音乐持慎重态度。
当研究者和乐迷们希望将他当作了解音乐世界的窗口时,却往往忘记或对一件事一无所知:罗森很喜欢执拗地去怀疑和纠正既有的世界,而不是向我们灌输既有世界的一切。
当乐迷和评论者们声称演奏的练习是“身体与心灵的合一”时,罗森却在《钢琴笔记》中取笑他们,告诉人们练习钢琴时大都在头脑一片空白的模仿和重复,他告诫我们什么才是经历痛苦的机械重复后才可能产生的“身体逻辑”。罗森又推翻人们对勋伯格的定见,声称勋伯格不是什么无调性代表者,而是在建立自己特有的音乐情感。
现实中我们只有将勋伯格的十二音作品、表现主义音乐以及浪漫风格的一切作品权衡比重后,才会恍然大悟:罗森也许是对的,因为十二音只是勋伯格相当少的一部分。更有甚者,罗森认为贝多芬在用力地坚持和强调古典的风格,而贝多芬的刻意让后人误以为他在“从古典风格突破向浪漫时代”,他认为大家都把事情的逻辑搞反了。
罗森经常以一种《皇帝的新衣》揭破蠢事的清醒口吻,为我们揭示一切,向音乐领域形形色色的“反智”观点呛声。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艺术评论文章的术语堆砌行为中,妄论风格者的反智程度要远远大于堆砌形式分析语言。或许这也是罗森经常抱持“谈音乐时只谈音乐,而几乎不谈音乐的社会维度”态度的原因之一。
也许罗森的固执增加了读者的门槛,如果一个乐迷确信自己没有精力去啃类似《古典风格》这样的巨著,那么最快理解和接受查尔斯·罗森的方法,是倾听他不吐不快的那些肺腑之言,《意义的边界》这本书,正是乐迷们了解罗森的最佳机会。
歌唱家、声乐教授刘祥杰工作室;祥音声乐学校全国咨询热线:13342450088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