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文化馆副馆长李同军介绍说,为完善传承体系,五河县拨出专门经费对五河民歌老艺人、传承人进行保护、培养,实施五河民歌“一十百千工程”,即有一个全国知名歌手,十个优秀民歌传承人,100个五河民歌业余演出队伍,1000个业余民歌手。在每年一届的五河民歌歌会、五河春节联欢晚会、广场文化艺术节、清明传统庙会上,为县内的民歌艺人提供展示的舞台。五河民歌还走进小学生课堂,在县实验小学、五河三小建立民歌小歌手培育基地。
李同军同时告诉笔者,有许多歌唱家和老艺人为五河民歌的传承和弘扬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1985年病故的五河民歌老艺人王开朗,幼时由于家境贫寒,从3岁起随父母走南闯北,靠卖艺、做小生意糊口度日。他从小闯荡江湖,接触和接纳了众多民间技艺,尤其是收藏众多的民间歌曲,被人们称之为“歌篓子”。还有马留柱和曹新云这两位蚌埠市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1981年是他们用优美的歌声,让五河民歌《摘石榴》进入广播、电视,为五河民歌插上了金翅膀,唱响全国和东南亚。“五河民歌给五河带来很多荣耀,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依然任重道远。”
编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地区历史活的见证,对传承文化血脉、维护精神家园、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保护五河民歌这一文化遗产、完善传承体系方面,五河县做了大量工作,如实施五河民歌“一十百千工程”,在小学建立民歌小歌手培育基地,制作的五个专题片等。但做好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五河民歌的民间老艺人还存在担忧,这说明民歌的传承保护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可喜的是,五河文化馆在民歌传承方面又有了新举措。李同军副馆长介绍说,“我们目前正在计划和一些民间剧团合作,通过编演,在原有的基础上老歌新唱,让民歌走村入户,期望把民歌打造得更好;开辟社区活动场所,使五河民歌进社区,给民歌爱好者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使更多的人融入。这些措施很快就会实施。”
一方面丰富五河民歌的表现形式,提升档次和品位;一方面普及到群众中去,让普通百姓感受五河民歌的艺术魅力。我们相信,随着保护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传承的措施更加有力,五河民歌这朵淮畔的艺术奇芭一定会绽放得更加绚丽!
歌唱家、声乐教授刘祥杰工作室;祥音声乐学校全国咨询热线:13342450088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