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闭幕式举行。电影《音乐家》收获传媒关注单元组委会特别荣誉,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女演员荣誉也归属电影《音乐家》中小卡丽娅的扮演者迪纳茨·努尔赛伊提。由胡军和袁泉等中哈两国演员联袂出演的《音乐家》,改编自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的真实经历。讲述了他在卫国战争时流离海外、被哈国音乐家救助以及他作曲成就的故事。
作为中哈两国“一带一路”框架下人文交流的重点项目,电影《音乐家》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1940年,冼星海受国家重托,化名“黄训”远赴莫斯科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冼星海因战乱辗转来到哈萨克斯坦,胶片也不幸丢失,幸好碰上古道热肠的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当时气温严寒,冼星海衣衫单薄,拜卡达莫夫不仅将他带回自己的家,还把他留在自己的乐队当小提琴手。冼星海被拜卡达莫夫送到其姐姐达娜什的家中照顾,达娜什的丈夫上前线参战,自己独自拉扯年幼的女儿。兵荒马乱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冼星海的真诚和逐渐展露的音乐才华,让达娜什一家人慢慢走近。影片中,冼星海时常躺在床上发呆,端详着照片,思念自己远在中国的妻女。达娜什的女儿唱起中文童谣,彼时镜头切换到冼星海的妻女,他们也在思念着冼星海,以泪洗面……
观众能从冼星海和达娜什的两个孩子眼中,读出家与国的爱恨情愁。冼星海教达娜什的女儿唱中文童谣,而女孩教冼星海讲哈萨克语,他们相处得就像是一家人。这些美好的时光,都和音乐有关。虽然哈萨克斯坦的生活艰苦,但冼星海不舍昼夜地创作,并融入了哈萨克斯坦的民乐元素,创作了许多名曲。其中,《阿曼盖尔达》是为了纪念哈萨克斯坦民族英雄阿曼盖尔达的乐章,传达出战争场面的紧张和民族音乐的韵味。冼星海作为音乐家,以音乐作为自己的武器,用自己爱中国的心,也爱着哈萨克斯坦人民。不管在哪里,他的音乐和爱都会生根发芽,鼓舞着那里的人民。因为音乐的语言是相通的。
世界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时代的苦难与悲壮,汇集在这部电影中,让人沉痛缅怀那段历史。冼星海在异国他乡遭受苦难时,仍心系祖国。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哈萨克斯坦和中国人民的掌声,是对音乐的褒奖:“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每当听到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原本平静的内心都会血脉贲张,这就是音乐的力量。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人民掀起抵御日本侵略者的热潮,这首历史绝唱传承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赞歌。电影通过这些音乐,将思想和感情隐藏在每一次乐队演奏中,并通过回忆的蒙太奇和背景音乐,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
《音乐家》以倒叙的结构,从结尾又回到片头。冼星海的伟大在于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演奏,在音乐的陪伴下谢幕。冼星海的女儿和达娜什的女儿,隔着蒙尘的事物,由近处着眼,从远处回归,镜头始终没有离开哈萨克斯坦的雪山。因为哈萨克斯坦人民帮助了冼星海,也帮助了冼星海的两个“女儿”,找回过去失去的爱。
片末两个“女儿”如今都成为了满头银发的老人,她们泪眼相向。她们在翻阅那些黑白的老照片时,领悟了冼爸爸一生只懂、只会、只爱一件事——那就是音乐。音乐成就了冼星海的人生,也传达了对她们的爱。
歌唱家、声乐教授刘祥杰工作室;祥音声乐学校全国咨询热线:13342450088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