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南省歌舞团团长彭煜翔:舞台上“讲述”海南故事
繁荣发展 培育人才成长沃土
上岛后的十多年里,我深感海南在舞台艺术人才方面的匮乏。那时,岛内举办的各类晚会需要四处去“借人”,常常要临时组织演出队。省艺校聘请我担任舞蹈编导老师后,我们为学校招来了首批6年制舞蹈专业学生。后来,这些学生成为省内演艺市场及舞台作品创作的重要人才库。
想要出作品,培养舞蹈人才是第一要务。
2000年初,省内多个公立文艺院团开始转企改制。2011年,省歌舞团率先在省内院团中完成了转企改制,成立了海南省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其实,在此之前,省歌舞团就陷入了人才极度匮乏的困境。2011年,省歌舞团仅有9名演员,加上舞美、办公室人员还不到30人。
再看今天,省歌舞团全团在职人员有160余人。我们创作舞剧《黄道婆》《东坡海南》时,每部剧就要动用80余名舞蹈演员。这样的积累从何而来?
2008年,为了解决舞蹈人才匮乏这一难题,省歌舞团在当时的办公地——海口市蓝天路上一块不足4亩的地方办起了海南省歌舞团附属芭蕾舞蹈学校。场地有限,大家就将库房、办公室改为练功房和宿舍。我们除了外聘优秀教师外,还跑遍全省去招生。
转企改制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省歌舞团大胆改革、创新发展,在体制与市场间探索,闯出了一条“以团带校、团校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我们不仅创作出了《中国有个海南岛》《黎族故事》《东坡海南》《黄道婆》等多部传播海南文化的艺术精品,而且为本地舞台艺术发展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
如今,海南省歌舞团附属芭蕾舞蹈学校拥有在校学生300余人。2018年11月,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海南省首个专业芭蕾院团——海南省青年芭蕾舞团正式成立。
除了省歌舞团的发展外,我们欣喜地看到,我省多个院团以及省艺校都在人才培养上加大力度,为海南的舞台艺术作品创作培育了良好环境,这也是海南近年来舞台佳作频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忘初心 用文艺精品讲好海南故事
2010年,首届东坡文化节在儋州举办。当时,我带领省歌舞团为文化节创排了东坡九歌文艺晚会。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思考:能否进一步挖掘海南的东坡文化,创作一部讲述苏东坡在海南的舞台作品。
此后,我从未间断过对苏东坡相关史料的搜集及采风活动。2016年,我们正式创排原创民族舞剧《东坡海南》。当年8月,《东坡海南》成为海南首个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的舞蹈作品。过去几年来,我们对《东坡海南》反复进行修改提升,并先后在多地巡演,收获了专家和观众们的好评。该剧成为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此后还参加了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并角逐第十六届文华奖,获评为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提名剧目。
回溯历史,海南省歌舞团不断取得了新的成就和辉煌。1953年7月1日,海南歌舞团成立。1954年,为了挖掘本土少数民族文化,助力少数民族地区文艺发展,歌舞团搬迁到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通什,并改名为海南民族歌舞团。1960年,歌舞团更名为广东民族歌舞团。1981年,广东民族歌舞团迁回广州赤岗。多年来,通过陈翘、刘选亮、张羽、陈创等一批优秀文艺人才的不懈努力,为海南的文艺事业作出了贡献。1991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初期,当年歌舞团迁回广州后留在海南的一批琼籍骨干人才,在海南再度组建海南省歌舞团,延续光荣传统,为海南文艺事业发展再接再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今天,作为省内重要的文艺院团,海南省歌舞团将继续为海南人民创作丰富的文艺作品,以精品佳作传播海南文化。
建设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为海南文化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和团队成员也在继续思考:如何为海南打造更多与国际接轨、富有海南文化特色的新剧目。
歌唱家、声乐教授刘祥杰工作室;祥音声乐学校全国咨询热线:13342450088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