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人成绩
22年带来众多“首演时刻”
实际上,多年来北京国际音乐节在国内古典音乐界一直扮演着勇于突破、引领艺术潮流的角色。而这其中,最引以为傲的莫过于一个个被铭记的“首演时刻”。
在这个舞台上,音乐节曾献上了包括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马勒《第八“千人”交响曲》、勋伯格的《古雷之歌》、布里顿《战争安魂曲》等19、20世纪经典巨作的中国首演,也第一次将潘德列茨基的《失乐园》《第七交响曲》、托马斯阿迪斯的《庇护所》、萨洛宁的《狂热》等现当代作曲家大师的作品首度推向中国舞台,极大地拓展了国内观众的欣赏视野,对古典音乐艺术在中国的普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北京国际音乐节也亮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在过去二十二年间,音乐节先后上演了45部中外歌剧,其中中国首演近30次,亚洲首演4次,世界首演1次,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支撑起国内歌剧舞台的半壁江山。
从2002年第五届音乐节上演贝尔格的表现主义歌剧《璐璐》开始便高歌猛进,成为国内歌剧舞台的拓荒者。这当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2005年第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恢弘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其实现了里程碑式的中国首演。而自此之后,《唐豪瑟》《帕西法尔》《纽伦堡的名歌手》《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舞台版)相继登场,音乐节成为国内推出瓦格纳歌剧首演次数最多的艺术舞台。
不仅如此,2006年音乐节借助俄罗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百年诞辰之际,又为观众献上了《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的中国首演,而另一位德国浪漫主义歌剧大师理查·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艾莱克特拉》也都相继在音乐节亮相。甚至连巴洛克歌剧亨德尔《塞魅丽》、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等也都成为音乐节首演歌剧板块中的一抹亮色。
拓展视野
聚焦20世纪现代主义歌剧
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以瓦格纳、施特劳斯为歌剧主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近年来把焦点更多地对准了20世纪现代主义歌剧,并推出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的作品,《诺亚的洪水》《彼得·格赖姆斯》之后,完整舞台版的《仲夏夜之梦》进入了观众的视野。
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引进了新锐歌剧《天使之骨》,使得这部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歌剧能够在中国大陆实现首演。音乐节再一次以前沿视角,为观众展现歌剧艺术发展的最新动态。
如今,北京国际音乐节已成为亚洲地区最重要的古典音乐节,同时也日渐成为极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盛会,新鲜的剧目、新颖的舞台表现形式、新锐的风格理念,音乐节探索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在过去二十年中,北京国际音乐节用一场场里程碑式的演出告诉世人,在这块舞台上,一切皆可能,一切皆精彩。
歌唱家、声乐教授刘祥杰工作室;祥音声乐学校全国咨询热线:13342450088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