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保护与传承民乐传统,探寻民乐中的文化宝藏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民乐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向好的态势。2003年,“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一年,早已因获得奥斯卡奖而名扬世界的谭盾,凭借他充满艺术想象力的《纸乐》再次震惊美国观众;因《阿姐鼓》一鸣惊人并成为国人中最早斩获格莱美奖的何训田,推出了他“为所有物种而作的元音乐”《声音图案》;从德国进修归来的秦文琛,出版了自己的一张作品专辑,其中收录的唢呐协奏曲《唤凤》、为古筝而作的《太阳的影子Ⅵ》等作品,到今天依然经常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演出。
一如当年的刘天华,专业作曲家不仅与新一代民乐演奏家、教育家们一同成为推动民乐发展的重要力量,更因为对西方音乐文化的深入全面学习,成为在文化观念上最早实现升华的先行者。吴蛮、郭雅志、吴巍、杨静、高韶青、许可等一批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率先走向国际的民乐人,便是这群先行者中的演奏家代表。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放慢了求新的脚步,停下来思考,甚至将目光投向“身后”,希望通过记录,保护与传承那些随着时代、社会变迁而日渐衰微甚至濒临消失的民间音乐传统。这其中有为创作而探寻文化宝藏的作曲家,有心怀忧虑穿行于田野案头的学者,也有为了延续“香火”而苦苦支撑的民间演奏艺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自信和认同,更看到一份责任与坚守。这坚守中,蕴含着如华阴老腔一样让现代人为之震撼的悠远历史回响。
随着与世界的交往越来越深入,不少来自异域文化的艺术家开始尝试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场域,这可以看作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更为开放包容的另一个注脚。其中不乏杰克·波蒂(新西兰)、钟思第(英国)、高文厚施聂姐夫妇(荷兰)等几十年来始终真诚理解中国和它无穷丰富的民间及传统音乐的学者。此外,正如我们在此次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中所看到的,来自不同国家的音乐家们尝试演奏中国民乐,甚至为它创作新曲。这不仅是一种音响上的融合,更是一种情感上的靠近;不再是一种文化猎奇,而是一种思想精神层面的深入交流与平等对话。
今天,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赋予民乐时代内涵,作为一种历史的使命,正在为更多音乐人担当与践行。
歌唱家、声乐教授刘祥杰工作室;祥音声乐学校全国咨询热线:13342450088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