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戏之王》歌舞片的多元化发展,剧本搬上大银幕是种新体验
残酷现实下的唯美理想
对于歌舞片来说,最怕的就会突然唱跳起来,会让气氛瞬间尴尬,不过《马戏之王》中的情绪高低起伏,做到了剧情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毕竟优秀的歌舞表演是歌舞片的灵魂,《马戏之王》的两位主演都是“能唱能跳”的,具有真材实料的歌舞剧演员,这样的演员也能够为电影增色不少,所以电影中完全没有主演因舞蹈功底或是歌唱的不行等局面。
故事中贫穷的巴纳姆爱上了自己打工的富人家的女儿,在被女主人公父母千万次嘲笑与谩骂之后,最终带女主人公出去闯一闯。巴纳姆为了给妻子优质的生活,创造了马戏团,他找到那些自卑的人,组建了一个团队,让他们拥有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马戏团是带给人快乐的地方,却生活这一群不那么快乐的人。
在名誉面前,有人做前进者,也有人做反叛者。
这些马戏演员,他们是名利场里的怪物,早已经习惯了社会的黑暗,每天躲起来过日子只为了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支离破碎的样子,可是真正到了马戏表演中,他们又开始爱上了自己的工作,那种能够“带给别人快乐”的工作,就算是被评论家说“低俗的快乐”,也没有人愿意放弃,受过伤的人注定要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
说白了自己的生活自己说了算,这不仅仅是一次舞台,也是人生,谁都想活的精彩。
电影中展现了巴纳姆和一群马戏团演员追逐梦想,同时也展现了上流社会和文艺界假惺惺的一面,这种情况不仅仅存在于电影中,也是真实的社会。
电影背后的故事
《马戏之王》取材自真人真事,号称“马戏团鼻祖”、传奇人物P.T.巴纳姆。
全名菲尼尔斯·泰勒·巴纳姆(Phineas Taylor Barnum)于1810年7月5日出生在美国康乃狄克州的一个叫做贝塞尔的小镇上,父亲经营着一家小商店。他从小就展现出不一般的营销天赋,年仅12岁就开始卖****,还做过报纸编辑,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他有一双发现商机的眼睛,在1834年迁居到纽约后,就以推销帽子,经营寄宿中心为生,后来不知道从哪里得知有一位黑人老妇,据传有161岁高龄,曾是乔治·华盛顿(美国首位总统)的奶妈。
那个时候才25岁的巴纳姆便瞧准了这个机会,辞了工作,用所有的积蓄,加上借款买下了这名老妇人,成立了一个马戏团,主要展出的就是奇人奇事。
之后巴纳姆会在报纸上展览自己马戏团的广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也因此大赚一笔,当时每一周光是去参观的人,门票收入就能高达1500美元(在19世纪1000美元能买下25匹好马),就这样在展出一年后,老妇人病逝,法医解刨表示她的年纪还不到80岁,骗局被揭穿后,巴纳姆自己也十分震惊,他当时就表示自己也被骗了!
这件事情到了巴纳姆晚年,他才承认老妇人至少比乔治·华盛顿年轻30岁……
巴纳姆的团队最擅长的就是营销,他会去搜集一些奇观的事情或者人,然后制造各种噱头,发明了很多哗众取宠的宣传方式,放在现在就是大家说的“标题党”。
歌唱家、声乐教授刘祥杰工作室;祥音声乐学校全国咨询热线:13342450088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