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评分8.2《奥利弗》:以歌舞片的形式诠释现实世界中的冷暖人生
电影《奥利弗》的故事取材于狄更斯家喻户晓的《雾都孤儿》(故事的主角名叫奥利弗),由卡罗尔·里德导演。影片获得了第41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值得思考的是,电影《奥利弗》涉及到了一个问题: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能否用歌舞片的形式呈现?
歌舞片兴盛于“经典好莱坞时期”(即“大片厂时代”),这一类型的电影由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便一直承载着电影作为大众娱乐产物的“造梦”功能(以《绿野仙踪》为代表)。那精致考究、奢华绮丽的布景,那甜蜜梦幻、唯美童话般的意境,无不以大众的偏好、审美习惯为标准,为观者构建了一个梦想式的精神港湾。
似乎用调性欢快明丽、活泼幽默的“歌舞片”去反映严酷冷峻的现实生活,本身即是与歌舞片的类型特点相悖的事。因此,电影《奥利弗》所做的正是这样一种看似“不可能成功”的探索与尝试。
英国导演卡罗尔·里德敢于做出这种尝试的原因,自然与时代因素不可分割。60年代是歌舞片的鼎盛期,在这一时期,歌舞片不仅耗资巨大,而且影片时长惊人:从序曲(Overture)到中场休息(Intermission)通常要在两到四个小时之间;更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歌舞片很多都与战争灾难、族群冲突等现实问题相关联。
仅从60年代的十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几个典型来看:有着歌舞版“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的《西区故事》,讲述的是曼哈顿街头不同族裔的文化碰撞;《窈窕淑女》反映的是中产贵族、知识分子与劳工阶层的生活形态的差异;享誉全球的《音乐之声》更是将“真善美”的普世诉求置于战争反思与世俗冲突之中。
因此,欣赏电影《奥利弗》时,可以对照同期的歌舞片与狄更斯故事的其他影像版本。
“歌舞”取代“台词”作为信息表达的主要载体
大卫·里恩执导的经典版《雾都孤儿》(1948年),不仅用鬼魅、魔幻的视觉风格还原伦敦的光怪陆离,更保留了狄更斯语言风格中以小见大、意味隽永、幽默精炼的讽刺性与戏谑感。而1968年的歌舞片《奥利弗》中,“歌舞”取代了“台词”成为主导电影的关键。
与《音乐之声》类似,歌舞不仅仅是承载着细节阐释与情节展开的表意功能,更参与到影片的整体叙事之中,将日常化的生活状态、交流互动,用歌舞的形式呈现出来。此类歌舞片,有别于那类主人公本身即是歌舞演员、其生活本身与舞台息息相关,例如《红磨坊》、《芝加哥》等。
从宏观的时代背景、文化生活到具象的角色性格、情节发展,影片都通过歌舞去说明阐述。
歌唱家、声乐教授刘祥杰工作室;祥音声乐学校全国咨询热线:13342450088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