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期“银杏杯”成都职工演讲赛,首席评委,市总“演讲队”称“江老师”,我也曾经是“演讲队”的“第一批队员”。
坚韧、执着、内敛、砥砺前行,专注、坚守,唤起时代鲜活记忆,收藏巨鳄,“江湖”多有不实传闻……
最近,不少老友常问:读书8年——何以做到“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我回答:我才8年,功举做到了40年。耕耘与收获,生命的追问与文化的传承。
2019年10月20日,马悦然离世次日,37年的老朋友、“振兴中华”演讲领袖、中国金融“改革先锋”之一的曾一之,转发给我《马悦然先生丁亥在成都》一文,作者江功举。
差不多7年前,读过功举悼念车辐的挽联:“是饮食菩萨,川菜千筵,黄酒三盅,醉唱扬琴,漫泳长河,浮沉历史无穷事;乃艺文尊者,锦城万象,高朋四海,函珍鲁迅,缘交沫若,炫彩人生一百年”。
我与车辐也是忘年之交,读后感慨不已。功举与马悦然的交集属“秘闻”。
成都女婿。过去,只知马悦然与成都有不解情缘,收获了爱情与友情,与沙河、车老等交往、交流……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产生很深影响。
再读功举记叙差不多13年前与马悦然过往,见心、见情、见品、见文字功底,品心灵柔软、做事周密、细节完美……
通过一之哥联系,携妻拜访……以“夫子”著称,用“心血”收藏。
江功举,不仅是顶级收藏家,还是著名学者、版本学专家、书画鉴评家,古文功底深厚,颇具巴蜀特色的竹枝词甚佳,治学严谨,著作等身。
主编、撰写专著10余,闲写文章数百。老领导,亦师亦友,值得尊重、敬重的兄长。
影响一生。他,不仅是我36年的老朋友,还是入行新闻的首位“顶头上司”--《成都工人报》的首任副总编。我曾是他手下首任新闻部主任。他,胸襟开放、宽容。
媒体操盘手。他,“无为而治”的“水性管理”,87年前后,报社“一窝”特立独行的作家、诗人、评论家与老记者,都不称他“江总”,亲切称“老江”“功举”。与他们,我是“小弟娃”,仅仅“脱颖而出”……
对我“知青个性”把控放任。对我“新闻探索”鼎力支持。解除“后顾之忧”。鼓励我多深入一线,采写“批评报道”,提前准备了“5个版本”的“检查”应对。不到一年,就让我“脱颖而出”,走向全国。
新闻从业30多年,从中央级报刊到到省级报刊,做副总编近20年,颇多省内外的“老编”“老记”“兄弟”,仍然说我是《成都工人报》的易旭东。
如今,我仍习惯称“功举”。儒雅、沉厚,一身书卷气。手不离一把折扇,又称“江夫子”。拉二胡有过人之处,还称“江二胡”。同事们调侃地说:功举,要么是孔乙己,要么是故纸堆……
滴水穿石,40年追求。上个世纪80年代起,就是春熙路孙中山铜像背后“老熟人”……
1990年,与他参加全国工人报刊优秀总编辑会议,从呼伦贝尔草原、鄂尔多斯高原“采风”归来,从包头途经太原回成都。在太原的古籍市场“泡”了两天,第三天对我说,你去“晋祠采风”,我再去看看。黄昏,我回到宾馆,他大概“淘”到一“孤本”,孩子般笑开:“买到了,又挨了半个月的工资,还加上出差补贴……”
妻子周叙蓉,我称“周姐”,时常不无忧怨地说,这个月的工资又买书画了?他不解释,装出一副“虚心接受”的模样,妻子一走,露出两颗“兔牙”一笑:“听她的,莫搞。”
在《成都工人报》,与功举一起近5年,朝夕相处,较为了解。而且,当时周姐多次“嘱托”我,那个“败
家子”多帮我多看到哈——意为适当阻止他“花钱”收藏。我成了“双料卧底”,两面讨好。功举夫妻一直视我为小兄弟。
四川崇阳药香型白酒“非遗”传承人余刚 网络宣传办公室选自网络
四川金盆地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崇阳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宣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