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2月的一个下午,暖暖的冬阳倾泻在青州四中的校园里。同学们陆续从教室里走出,小广场上人头攒动,叽叽喳喳。
在一片掌声里,校长张景孔老师满面春风,神采奕奕地走上讲台,“踏着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来啦!会议的开始,先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高二班崔炳信同学的习作《转学》在《农村大众》刊登了!”
那是一次因我而开的全校师生大会,一次洋溢着掌声与鼓励的大会。会上,张老师对我课余勤奋写作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号召同学们拿起笔来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老师饱含诗意的语言娓娓道来,极富感染力,如一股清泉,流入学生们的心窝。真的,作为一校之长,张老师从不摆架子,一副和蔼的面孔透着坚定,他的语言是带有温度的,他拿学生当朋友,愿意跟学生心灵的碰撞和交流。
那年开学后,细心的张老师发觉我心事重重,一问,才知道是母亲住院了。恰好是周六,张老师不容分说就把我拽上了自行车,骑行三十多里送我去医院。仔细询问病情之后,张老师拿出20元钱递给母亲,“这是炳信获得的奖学金,直接给你们吧,也算他的一份孝心。”
奖学金?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正要开口,却撞上老师鼓励的目光。他转向父母,说:“孩子学习刻苦,写作也很棒,你们放心,好好养病吧。”回校的路上,张老师询问了我的家庭状况,他说,20元钱只是老师的一点心意,以这种方式给你父母,也是你最好的报答啊!
张老师支持“第二课堂”的一系列举措,伴着《春柳》校报的创刊,往日一潭死水般的校园一下子变得生机勃勃。当时在教育界张老师已是有了些名气,四面八方的约稿函堆满案头,但他还是挤出时间跟我们切磋文字。
悄无声息间,在他阳光雨露般的爱护下,一颗颗文学的种子在沃土地里发芽,伸枝,展叶,许多同学的文章登上了大报小刊,并在征文中获奖。高二那年,我被聘为《中学生报》小记者,那一刻我暗暗发誓,我要跟文字“纠缠”一辈子!
1986年的暑假,鉴于张老师在教育和创作方面的杰出成绩,他被调到市里,担任《青州市志》主编。张老师走了,校园里的红花绿叶无精打采,沉寂在无边的落寞里。我的心里更是空落落的。那天语文课,老师见我心不在焉,就让我起来朗读课文——柳永的《雨霖铃》。
说来也怪,那天的朗诵我完全进入角色,婉约派词人跟友人难舍难分的场景,那一刻,竟幻化成自己跟张老师的分别——“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声情并茂的朗诵,我的眼眶里盈满了泪花。
云卷云舒,时光飞逝,镜头切换:毕业30周年师生联谊会。带着梦想带着风尘,从天南海北赶回母校,紧紧握手,深情拥抱,场面隆重而热烈。这次聚会是由做企业的老同学明伟出资赞助的,酒会安排在一家很豪华的酒楼,规格之高让同学们咋舌。
不过在酒桌之上看不到茅台五粮液,却是包装并不抢眼的崇阳酒。一直走南闯北的老同学华子把同学们诧异的表情看在眼里,抢先一步把酒瓶抓在手里,连呼“好酒”,引得大家一阵嬉笑。
发觉自己失态后,华子有些急了,“真的,你看这酒,酒体清澈,酱香浓郁,一旦入口,那可是神仙般的享受啊!”华子说的没错,那天的崇阳酒,凭借独到的口味,让在场的师生酒兴大发,纷纷竖起大拇指。我再偷偷观察张老师,只见他抿上一小口,细细回味,顿时喜形于色,一种才下舌尖便上心头的愉悦感溢于脸上。
学生簇拥着老师开始敬酒了,张老师举起酒杯,兴致满满,“谢谢大家!人生能有几个30年,奋斗的人生就像这崇阳酒,香气浓郁,细腻优雅,回味悠长。今日同饮庆功的美酒,愿同学们手牵手共奋斗——风景这边独好!”师恩难忘,美酒相伴,一次次把聚会推向高潮……
又一个桂花飘香的时节,我们迎来了第36个教师节。带上精心准备的一箱崇阳酒,连同自己一本刚出版的诗集,向恩师家走去。
师恩难忘,今晚的酒香氤氲着满满的真情,不倦的灯光里,师生俩将品美酒话诗文,重温美好的校园时光……
四川崇阳药香型白酒“非遗”传承人余刚 网络宣传办公室选自网络
四川金盆地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崇阳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宣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