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我们四川处在南北地震带中段,地震的特点是频度高、强度大、灾害重。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大家都记忆犹新。
但是,说到川酒“大地震”,而且我们崇庆县是“震中”,影响很大,了解的人就不多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有必要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回顾一下那段历史,提醒人们记住那次事件的教训,以作为后来的借鉴,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如能触类旁通,更是大有裨益。
我虽然只是一般工作人员,但我总是把提高我县的知名度、宣传维护我县的正面形象和声誉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很有点好面子。
当第一时间从报纸看到我们处在“震中”时,内心是相当难过、震惊、着急和焦虑,真是五味杂陈。
而我从观察和接触中发现,当时县的主要领导、县委书记敖锡清,对这突如其来的震动,很是稳得起,一副很平静、很从容不迫的样子,好像早有应对办法,成竹早已在胸。
我心中暗暗地想,也许在政治风浪中摔打过的官员,见过大场面,之所以能主政一方,身上必有一种特质:遇事冷静,处变不惊,自有最佳良法应对,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我的猜想果然得到了应证。
事隔几天,县委书记敖锡清决定,由他和一名县委副书记、两名副县长分头到各酒厂调查研究,先摸清实际情况,再采取措施。
在一次下酒厂时,我曾试探着问敖书记:“这些酒普遍都是杂醇油超标,这杂醇油危害大啊!”他极简地说:“杂醇油没啥了不起。哪一种酒都含有,既少不得,又多不得。多了就超标,喝起来打脑壳,头疼得厉害,损害健康。关键是解决好超标的问题。”
这时我突然想起,一次在新津龙舟会期间宴席上,有几个县的领导在劝酒时说:“在我们温江地区要说几大班子喝酒,你们崇庆县才是团体冠军!”前后一联想,果然!
几大班子一把手都是海量。坦白地说,当年我也能喝酒,但可用四字概括:有量无瘾;我也谈酒文化,但仍可用四字概括:并不懂酒。看来我们县这个“团体冠军”的要员们,不仅能喝酒,更难能可贵的是还懂酒。
在那个时代,有一句流行很广的话,叫做:“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意思是说,再老再大再难的问题,只要“老大”(即一把手)重视,就不愁解决不了。我想现而今,有个懂酒的县委书记出马抓,“震级”再大恐怕也能信心满满地应对。
这次简短对话后,我也开始注意研究酒了。
崇庆县地处川西平原,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才技术,交通方便,稻菽丰盛,水泉甘冽,土质宜作培植佳酿的窖泥,酿酒历史悠久。
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人们思想被襟固,手脚被捆绑,连搞一点家庭副业,比如多养几只鸭、几桶蜂、搞点家庭副业都被视作“资本主义的尾巴”要割掉,害得整个社会物资匮乏到极点,大家买二两烧酒都要“计划”,凭“酒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陆续兴办一大批小酒厂,对活跃城乡市场、增加税收、促进养猪业发展、搞活全县经济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县酒厂生产的崇阳大曲和蜀州春更是在温江地区第二次评酒会上双双名列第一;新办的山泉酒厂和崇施酒厂生产的山泉大曲和金谷大曲还被评为全国农垦系统的优质酒。全县的酒行销20余省市自治区。这些酒厂,对于崇庆县经济发展功不可没!
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一些社办小酒厂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跟不上,只盯着市场对酒需求量大的一面,盲目扩大生产,片面追求利润,不讲质量,甚至存在着“萝卜快连泥卖”的思想,粗制滥造。
而今终于结出被赶出北京的苦果。给人力、物力、声誉造成很大损失,到头来优势变成了劣势,吃大亏的还是自己。
能否借机把坏事变成好事,确是一大考验!
编者:全文未完,敬请关注本周三《北京禁73种川酒“入城”》系列之三:统一思想重拳整治。
(文/雷仕忠)
四川崇阳药香型白酒“非遗”传承人余刚 网络宣传办公室选自网络
四川金盆地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崇阳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宣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