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是春节,一家人聚齐,又到了母亲“教育”我们的时候。
母亲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人,我说的“讲究”,意思就是礼数多。别看母亲只是小学文化,又年近70,但记性蛮好,过年的习俗,婚丧嫁娶的习俗都装在她脑子里,随时能拎出来。现代人有手机了,交流多了,却留不下当时的情境。反而是口口相传、事事体练的东西会流传良久。
过年才能买新衣服,是小时候母亲常说的话。这句话对我影响极深,虽然现在也会抢“双十一”,参加狂欢节,也无非图个便宜,反正勤俭是落下根儿了。
但每年的腊八饭是俭不下来的。母亲再忙,也不会忘记起大早熬腊八粥。头天晚上,母亲就把七八样豆子泡好了,有自家树上打的枣,有从街坊邻居那里串兑的绿豆、红小豆。母亲教我们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然后告诉我们怎么熬。母亲让我们给村里的王大娘、李大爷送粥去,母亲说,把粥给穷苦的人吃,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民间“辞灶”的日子。母亲对灶王爷画像上的对联有自己的一番解释。她把“上天言好事”的“言”字当“做”讲,教育我们做个好人多做好事,对得起国家、家庭和自己,这样才能“回宫降吉祥”,和谐美满。母亲是把春节宗教式的礼仪转化成了自己家庭的教育,让春节成为一种满满的正能量,蓄积在我们心里。
母亲贴春联,一定要我们自己作。她说,自己作的对子才有意思。二十七八,母亲就买来红纸、笔墨,请来会写毛笔字的刘大爷,把我们作的对子写上去,贴起来。
一胡同的人都来看,评论这个写得好,那个写得也不赖。还请刘大爷也给他们顺便写一幅。后来我参加完楹联比赛,母亲邀功,说不是她每年让我锻炼着写,哪来的奖呢。
年三十晚上,摆完供品,挂上家堂,一家人坐在炕上包饺子。母亲给我们讲老祖宗、老奶奶和爷爷奶奶。母亲说,我们刘家还没有出现人性不好的人,以后也不会有。这是我们家族的骄傲,也是我们对祖辈的承诺。
酒更有讲究。晚上的接神仪式,摆设供案,供品是荤菜五碗,素菜五碗,两个大枣糕,糕上摞上打着红点的大馍馍。还有必不可少的香炉、蜡台和酒盅。酒盅前是五小碗刚出锅的水饺。供摆齐了,父亲母亲带领我们来到村头,一边烧纸一边念叨:“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烧完纸、点燃香,便起身回家。燃放鞭炮,庆祝祖宗回家过年。
清楚地记得,那一年我们家用的是崇阳酒。父亲说这个酒味道香,口感好,好酒就要给祖先喝。
每年春节,父亲都要准备很多酒。这些年我们一直喝崇阳酒,父亲说崇阳酒有一股药香,把它比作中国古代的屠苏酒,春节必备。我们家亲戚多,要待五六天的客。小孩子是不能上桌的,这在母亲那里有严格的规定。等到我高中毕业,才被允许参加酒宴。
那一年,我的表叔一家来拜年。酒席上,我给倒了一圈酒。表叔让我给自己也倒上,还要端起先喝。我说那怎么行,应该长者先来啊。父亲说,你表叔说得对,咱们今天饮的是屠苏酒,就是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
表叔说,新的一年,你长了一岁,所以要先喝酒,表示祝贺。我们这些老的呢,过年就失去了一岁,所以要后饮酒。
原来如此。去年春节,正值疫情,没有亲戚来我们家做客。崇阳酒我们却没有少喝。父亲说,喝点酒可以避毒驱邪,这就是为什么古人一直在春节饮屠苏酒的缘故。
“春节,浸淫在每个中国人的身心,并且从言行与观念等细枝末梢开出了‘春花’。”我从一本书上看到的这句话,在我的普通的父母身上,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在我们的大春节里,我也在想,我也会当好春节老师,把父母的春节“教”,继续教下去。
(文/刘耐岗)
四川崇阳药香型白酒“非遗”传承人余刚 网络宣传办公室选自网络
四川金盆地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崇阳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宣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