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来,在崇州人民中一直流传着一首清代诗人晏补之写的咏唱崇州美景——《西江晚渡》的诗:
西江晚渡客三千,
夺得争名隔着鞭。
舟子招招人宛在,
满帆风雨过前川。
这首诗生动而翔实地记述了当年“西江晚渡客三千”的繁忙景象。因此,这首诗在崇州人民中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并被载入了《崇庆州志》。
查考《崇庆州志》得知:“西江晚渡,治西五里”。也就是说,西江晚渡口码头在现在的朱氏街口与西江河的交汇处,古银杏树旁。据老年人讲:码头始建于康熙年间,当时由于文井江水流丰沛,行船方便,水运业逐步发展了起来。鼎盛时期能达到近二十多支船停在码头上,全年有近十个月可通航,船顺水而下经新津到乐山,主要运输盐、煤、粮食和上下游地方产的土特产品等。
尤其是到了清道光廿一年,由贡生黄步云倡募集资建起了“川西第一桥”之后,朱氏街口便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水陆码头,在那时之后还设立过派出所。
由于桥的建成,码头上人流如织,熙来人往分外地热闹,有来参观桥的,有来做生意的,加上水陆道路畅通,外来商贾也猛增。很有益地促进了朱氏街的商业集市贸易的发展,促使朱氏街有了当铺钱庄、饭店酒馆、旅社、烟铺等,让朱氏街的名声扬名全川,更加地遐迩闻名了。
然而为什么名叫朱氏街,确使人迷惘。流传中的许多版本,有一条是这样说的:相传在数千年前有一位美女出现在水流如碧的文井江边的朱亭,朱亭就在现在的西江朱氏街口。
这位美女姓朱,名莉。天公作美让朱莉邂逅了同样出自文井江的美少年杜宇(后来做古蜀国的国君),二人一见钟情,情投意合,结为夫妻。
朱莉和杜宇结为夫妇之后,便在这里教人开荒种地,垒石建房,栽桑养蚕,幸福地生活着。闲暇时便在朱亭边谈情说爱,遐想未来。后来杜宇做了古蜀国的国君,方才移居郫县望丛皇宫生活。
后来人们为了怀念他们,便将他们居住过的地方取名朱氏街,朱亭在一次岷江发大水时被冲毁。今郫县望丛祠内有望帝的墓,望帝碑供游人瞻仰。朱氏街的传说便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下来了。
到如今,朱亭不见踪影,朱莉和杜宇的美妙故事越传越远,朱氏街也是旧貌换新颜了。
朱氏街最早只有几户人家,都是茅草房,随着时间的推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西江上运输的兴盛,到明朝中叶就有几十户人家在这里居住了。最鼎盛时发展到百多户人家居住,有的人家还盖了瓦房,由于形成了水陆码头,水上运输业、手工业、商业逐步兴旺发达起来。
有卖豆花饭和面的,有卖麻线和卖烟叶烟丝的,一个农副地特产交易市场初步形成了。特别是到了道光廿三年修建了西江河上的石拱桥,取名“川西第一桥”也就有了“西江晚渡客三千”的美誉,朱氏街就越来越热闹了。
如今的朱氏街已是高楼林立,经济文化更加繁荣,尤其是西河常年流水青青碧波荡漾,常年灌溉农田。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过上了好生活。文井江两岸绿树成行,花香草翠,美景如画,每当华灯初上夜幕降临西江桥灯明如昼,尤如彩虹横卧江上,让人美不胜收,未饮先醉。
说到“西江晚渡”,不得不再阐述“川西第一桥”的概况。西江河上长年单靠船摆渡过河,一遇涨水就无法通过,经常翻船,淹死了不少的人,过往行人是多么地盼望有一座桥啊。
直到公元1833年由贡生黄步去倡议集资建桥,得到了朝延官员和富户的支持,集万金经过十年的修建,到道光廿三年,也就是公元1843年石桥峻工通行。大桥是十一洞的石拱桥,桥长十五丈一尺六寸,桥宽二丈六尺,高二丈八尺,横卧河上,气势雄伟,尉为壮观,令人叹为观止,名震川西。
石桥两头建有石雕牌坊,由石雕牌坊拾级而上,桥头塑有公母石狮一对,威武雄健,虎虎生辉,桥上建有四方双层垒檐八角亭一座,两岸桥头矗立“川西第一桥”的石碑和“建桥记石碑”,及“建桥集资人功绩碑”此桥当时吸引了远近许多人的眼睛,凡见过“川西第一桥”的人无不感叹稀奇,大加赞扬。
遗憾的是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洪水的冲击于,1959年在洪水泛滥中被冲毁了,让今天的人已无法目睹她的风彩了。只能从《州志笔绘西江晚渡图》和《西江桥速写图》追忆当年石桥的风貌了。
而现在“西江廊桥”如彩虹一样横卧河上,当华灯开放,彩灯齐明,璀璨夺目,令人心花绽放,也能弥补这一遗憾了,目前也可以从“晚渡雕塑”栩栩如生的表述中追忆当年的盛况,寥以酬人情怀矣!
(文/王波)
四川崇阳药香型白酒“非遗”传承人余刚 网络宣传办公室选自网络
四川金盆地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崇阳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宣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