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省城到故乡,不到四十分钟的车程。如今,偕夫带子,每重复走一次相同的路,都会感慨万千。
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父亲。父亲是一名农民,与母亲精心侍弄着家里的十亩农田。三十多年前,每逢地里瓜果飘香、蔬菜满园的时候,父亲会骑着一辆“二八”式自行车一次次踏上从老家到太原的路。
两大筐瓜果蔬菜少说也近百斤,父亲硬是大汗淋漓地蹬着自行车,用了足足两个小时来到太原。“卖桃子哎,今天刚摘的新鲜桃子……”“豆角黄瓜西红柿……”
父亲高亢的吆喝声在这座城市的小巷里回响。这一趟,通常能比在镇里的集市上多卖几十块,够家里几个月的油盐酱醋钱。每次返回到家里,父亲整个人累得就像散了架一样,但是脸上却泛着兴奋的红光,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力气是奴隶,使唤了会再来。国家政策好,这十亩地由咱支配,想种啥种啥。只要咱有双手,日子肯定会越来越滋润。”
这是父亲常常挂在嘴边的话。疲惫的时候,父亲喜欢抽烟,偏爱喝点小酒,最初因条件所限,他喝的是村里小卖部卖的散打的不知名的白酒。
父亲还是一名自学成才的瓦工高手,在村里,名望很高。父亲童年丧母,历经生活磨难。在缺衣少穿的年代,村委会和乡亲们给了他和四个哥哥姐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在父亲的心目里,祖国和党是那么神圣,那么亲切;身边的乡亲们那么有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与父亲一同搭档的瓦匠师傅们,都是家有农田的同村乡亲。盖房子、垒院墙、建厕所的活,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他们的第二职业,用来贴补家用。
每次做工之后,本应属于父亲的那份工钱,都是村民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衡量着给,很多零散的小活计,父亲向来不计报酬。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父亲虽然手艺精湛,他的第二职业却没给家里减轻多少负担。母亲实在看不过去,想要张口的时候。对面的父亲却不怒自威:“乡亲们对咱有恩,咱要知恩图报。人要学会向前看,特别是咱农民,要善于学习新技术,响应国家政策,努力改变命运……”乡亲们都很朴实,父亲在工钱上给了优惠,他们瞅准机会就要补偿父亲。
了解父亲逢年过节“无酒不欢”后,他们经常会送父亲两瓶酒以表谢意。自从一位四川打工回来的乡亲给父亲带回两瓶崇阳酒后,父亲一到有酒的饭桌上就会自言自语道:“几十年川酒的老牌子,口感细腻,回味悠长,香味纯正”。两瓶酒喝完,瓶子父亲一直保存着,舍不得扔掉。我明白,父亲是想择机,与崇阳酒再续前缘。
90年代初,父亲申请了农业贷款,种植大棚蔬菜。春节临近的时候,各类蔬菜长势喜人,大棚里的一派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伴随父亲往返太原十多年的那辆自行车已经光荣退休,父亲已拿到手扶拖拉机驾驶照,家里那辆崭新的小四轮手扶拖拉机已成为父亲进城卖瓜果蔬菜的新伙伴。那年冬天,父母亲忙得不亦乐乎。
父亲尝到了甜头,温室大棚、种鸡养殖等等,凡是能想到的,有能力做到的,父亲都敢于尝试。从此,父亲的事业红红火火,家里的经济来源不再单一化,我们家的生活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喝崇阳酒也不再是父亲的奢望。
如今,家里的房子进行了二次翻修,二层小楼拔地而起。父亲当上了小小的包工头,他不用亲自动手,负责技术指导,带着他的团队继续奋斗在祖国建设的洪流中,踏上了小康生活之路。曾经与父亲朝夕相伴的那辆小四轮手扶拖拉机早已闲置在家,取而代之的是门口那辆漂亮的小轿车。
村里家家户户通了天燃气,用上了电磁灶、微波炉。家里装了无线WIFI,父亲和母亲用上了智能手机,有时间就和我们姐弟视屏聊天,仿佛近在眼前。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天天都是好日子,父亲脸上的笑容一天比一天多,家里的酒柜里摆放着好几个规格的崇阳酒。
如今父亲老了,但是他的生活有保障了,在村里参加了养老保险。父亲说,他坚信“国家好,百姓就好。相信国家,跟着国家的脚步走,一定没错。”
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实印证了他的信念是对的。
(文/王海燕)
四川崇阳药香型白酒“非遗”传承人余刚 网络宣传办公室选自网络
四川金盆地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崇阳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宣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