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三月吧,几个崇阳老酒友又聚会喝酒。三杯崇阳老酒才下肚,有老先生就不由得牵挂闲聊起侄孙某男正在日本国读留学预科苦干苦拼的情景来了。
可就在那慢品闲聊中,那酒性也慢慢发作,酒的药香也逐渐浓郁,闲聊也便升华,变成了争论。
争论中,有叔爷爷酒话翻飞,竟以"不敢苟同"之态愤愤然曰:“日本国大学就那么好、就值得那么去拼命考么?日本人那么可恶的,一个学生娃身处国外举目无亲能安么……?"言毕,竟又单干一杯,竟引得满座点赞,和声连连。
笔者在座观之闻之,虽也对此叔爷爷之言"不全苟同",却也不便深谈深究,只好淡然而曰:"中国人包括崇州人留学日本的早就多了,不必大惊小怪嘛。至于学生安全嘛,你没见过电视里日本小学生上学放学都自去自回无家长接送吗?日本国民经七十多年轻犯罪法的约束,素质是较高的,犯罪率也低,在那里读书,应该是较安全的。”
众人闻听,似信未信,皆以酒应之,不再多言。而笔者也因未有祥实证论服众,分明若有所失。
近日又读到《百年崇州》上载杨明春老师的大作《早期留学海外的崇州学子》,颇有感悟,手痒之际,特将其文中祟州人留学日本国的故事摘录叙说如下,或可也能给那酒话翻飞的叔爷爷们一点感悟,不当之处,还望明春老师海涵。
明春老师文中说,受日本"明治维新"影响,从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后,就掀起了官费、私费留日的高潮。究其原因,张之洞认为:第一,路近,容易前往;第二,费省,可以多派;第三,文字相近,容易通晓;第四,情势、风俗相似,便于效仿;第五,西学繁琐,凡其中不切要者,日本人已经删节而酌改。所以,当时百分之九十的留学生都选择东渡日本求学,寻找救国救民的新路。
明春老师文中又说,据民国15年(1926年)出版的《崇庆县志》记载,崇州在此期间(1914一1921)留学海外的青年学子共计17人,其中留学美国1人,法国3人,而日本达13人之多。
其中,崇庆县元通镇人王嘉谟留学70多年后还因为他引出一段中日友谊的佳话。
王家谟(1882一1937)青年时由公家保送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农业学校,曾捐款协助该校兴办集体文化事业。1916年毕业回国,先后任四川眉州茶务讲习所所长、成都茶校校长等职,为创办成都茶校和推销川茶出口颇费经营,还任过四川大学生物系教授和政训班曰语教师,1937年55 岁时因病去世。
1983年,明春老师为编写"人物志"有幸采访到了王家谟女儿:"没想到的是,就在父亲从日本归国近70年时,异国的母校还没有把她70年前的学生和教师忘记,于1975年从万里之外的日本母校给父亲寄来了信函……"
王家谟80多岁的女儿王淑忠颇费周折收到父亲母校主动寄来的信函后,激动无比,她深情回信说:“尊敬的先生们, 当我见你们远隔重洋,从万里之外的贵国给我父亲寄来信件的时候,我是多么的感激啊!当我知道我父亲的母校在七十年后都还没有把他忘却,还给他寄来友谊和温暖的时候,我感激的眼泪是夺眶而出了!我一定把信的内容告诉我已死去的父亲。假如人真的是死而有知,我父亲一定会含笑于九泉,他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欣慰!"
“最后,祝愿中日友谊如长城一样永在人间,如樱花一样永远开放!″
而70年前王家谟就读的日本东京高等农业学校,如今已发展成为每年有2200名学生毕业的日本东京农业大学了,在收到王淑忠回信后,同样激动,不光在校友新闻刊物发表了原信,还热情洋溢地回了王淑忠信送邀请她访问父亲母校:
“万里传书,情意殷殷……面对先辈那种在振兴中华农业和农业教育上做出的大量成绩,深为敬佩……
看地图,知道您居住在遥远的中国内地……象您父亲时代那样开展日、中两国间的学习交流途径,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啊……”
两封信都纸长情浓,共同谱写着一曲"曰中友谊象长城那样绵亘长久,象樱花那样世代开放"的友谊之歌。
行文至此,忽然看到一则消息说,从1979年起,日本已连续40年援华,到眼下三月份结束,总金额超过2852亿人民币。抚今追昔,感悟还是多多的。
行文至此,忽然又想到前几天酒友又聚会,那酒话翻飞的叔爷爷报喜说他侄孙男经过两年多的预科苦干苦拼,终于考进了日本国那所有名有档次的正规大学了,那天的两瓶崇阳药香酒是他特地带来"同喜"的。
于是大家真的“同喜"了,同喜他心释块垒,同喜他侄孙男成功留学日本国。
(文/何学嘉)
四川崇阳药香型白酒“非遗”传承人余刚 网络宣传办公室选自网络
四川金盆地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崇阳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宣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