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开始知道有一个叫重阳节的节日,是从母亲教我学这首古诗开始的。
母亲从小聪明好学,是老师眼中的“小才女”。后来由于外祖父家庭发生了重大变故,正在上中学的母亲不得不辍学回家,从此与自已朝思夜想上大学,将来当工人的生活渐行渐远,种了一辈子的地。
母亲把她未能实现的梦想寄托在我的身上,田里劳作了一天,晚上吃过饭后教我背诵唐诗。“九月九,有长长久久的寓意,是个好日子。”在母亲的心间,重阳节是个非常吉利的节日。也正是母亲这样独特的讲解,这个节日在我幼小的心底牢牢地扎了根。
儿时记忆里的重阳节,我们家都是在繁忙的田里度过的。在农村,土地是一家人生活的命根子。父亲和母亲一年四季围着家里的十亩薄田转,田里的庄稼记录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每年入秋后,他们忘记了白天黑夜,一门心思在地里奔忙,收获一年的粮食。掰了玉米收高粱,拾了棉花刨花生,割了豆子打芝麻,忙得一刻也不得闲。
那个时候,一到秋忙的时候,农村的小学要放秋假。不论是七八岁的孩童,还是十二三岁的少年,白天全部跟着家人到田里干力所能及的活。由于收了高粱玉米要赶时节种小麦,因此几乎家家都是大人小孩齐上阵,恐怕动作慢了,误了播种的好时机。忙碌的农家人眼里只有农活,顾不上出游赏景,顾不上登高远眺……印象中没有见人们多么隆重地过这个重阳节。
无论多忙,重阳节的前一天晚上,母亲都要调好豆沙陷儿,用黄米面给我们做这个节日特有的美食——油炸糕。糕与“高”谐音,母亲说,重阳节这天吃糕,意味着生活“步步高”。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乐观向上,对未来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无限向往。她发自内心地认为,重阳节吃一顿油炸糕如同给全家的精神生活加了餐,为日后撸起袖子干活加了油。
母亲是个天生的好厨师,据说,做油炸糕这样有含金量的吃食都是自学的。“拌面时水不能多也不能少,上火蒸时蒸气强弱要适当,炸糕时火候大小要正好。”母亲自己总结出来的诀窍,只要我们在场,每次都会不厌其烦地重复几遍,生怕我们记不住。上火蒸糕面等待出锅的时候,母亲已麻利地将提前煮好的红豆和大红枣全部手工压烂,调好馅。糕面出炉稍等片刻,手上蘸上豆油,趁热包好,一排排整齐地放在案板上。等这番有节奏地忙活结束后,往往已是夜里十一二点。
第二天,母亲天还未亮就起床了。简单洗漱后,捅开炉火做个清爽利口的蛋汤后,坐上油锅炸糕。母亲的手艺好到从不炸焦皮,外脆里嫩,吃到嘴里丝丝香甜。用完这顿被称为“美味”的早餐后,全家人立刻奔赴庄稼地里。如果遇到天气不好,担心下午有雨影响秋收进度。母亲就将炸好的糕带到饭盒里,在田里忙到肚子饿得咕咕叫唤的时候,每人吃两个糕继续干。“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别小瞧这两个糕,假使下午天气饶人,干到晚上星星月亮出来都不觉得饿。
重阳节这样忙碌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我参加工作后。那是1999年10月,我参加工作满一年,父母亲早已过不惑。家里的境况日渐好转,秋收忙不过来的时候,可以花得起钱雇当地专门打零工的人干。这一年,父母早早将粮食收回家,按时播种了麦子。“妈,你和爸今年重阳节来太原过吧,我调休陪你们逛迎泽公园。”重阳节的前几日,我拨通了村里大队广播站的电话,向远在四十公里外的父母亲发出了邀请。
父母亲欣然答应了。当天晚上,他们兴奋地一夜未眠。第二天,两人早上六点钟就赶到镇上的公共汽车站,坐上了开往太原的第一班车。母亲之前还专门到理发店修剪了头发,穿上了平时出门走亲访友才舍得穿的衣服。漫步于迎泽公园的小径,嗅着香气浓郁的菊花味道,父母亲的脸上早已绽开了笑靥。这是父母第一次从繁忙的秋收中解脱出来,走出村庄,在向往已久的省城过的第一个悠闲的重阳节。母亲像个孩子似的,不时地提醒我给她在各个景点照相留念。
母亲常说,农家人发家致富,吃苦耐劳是捷径。尽管已年近70,她仍然停不下那双勤劳的双手。伴随着母亲的劳碌,换来的是家里越来越好的日子。去年重阳,爱人到四川出差给父亲带回两瓶金盆地集团的“崇阳”酒。
饭桌上,母亲抿了几小口“崇阳”酒后,感慨万千,这酒不光口感好,寓意也好。如今咱们家的生活真是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就像走进了金盆地里啊。母亲还说,以后年年重阳,都要喝“崇阳”酒。
四川崇阳药香型白酒“非遗”传承人余刚 网络宣传办公室选自网络
四川金盆地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崇阳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宣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