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时,二大(陕西人的我对父亲二弟的称呼)经常和奶奶开玩笑说“你怎么把村支书送给人家,那时怎么不把我送人呢?”奶奶笑着说“我当然要把好的送人!”
奶奶说的是大实话,她老人家一辈子心底善良,为人正直。
奶奶有三个儿子,我的父亲是奶奶的大儿子,下边还有老二和老三。
那么,奶奶的三儿子,我的三大(陕西人称呼)是怎么送人的呢?这件事,还要从爷爷说起。爷爷年轻时,喜欢喝洒,抽烟,交朋友。具说爷爷和我三大的养父是好朋友。
爷爷在一次和朋友喝酒时,得知我三大的养父母以前也生养过孩子,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比较差,几个孩子先后都夭折了,家里人非常难过。爷爷很同情朋友的不幸遭遇,就答应将小儿子送给朋友家抚养,给朋友顶门立户,做儿子。
爷爷回家后,把朋友家的不幸遭遇说给奶奶听。然后,就和奶奶商量,把小儿子送人的事。奶奶听后,很同情爷爷朋友的遭遇。但是,真要把孩子送人,还真有些不舍。听奶奶说,我三大小时候长的很可爱,高鼻梁,大眼睛,白皮肤。奶奶怎么舍得送人呢?最终还是经不住爷爷的劝,把孩子送出去了。
奶奶在世时,经常给我们讲,她把孩子送出去,一点也不后悔。因为两家关系处的特别好,就像一家人一样。最初孩子几个月时,都是奶奶去一公里外的邻村,养父母家给孩子喂奶。等孩子半岁以后,每天要么奶奶去一公里外的邻村,养父母家给孩子喂奶。要么,我三大的养父母,把孩子抱过来,让奶奶喂奶。春去冬来,风雨无阻,孩子在两家人之间徘徊。奶奶就这样一直给孩子喂奶,直到孩子断奶。两家人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
我小时,从记事就记得。三大的养父母家,如果做了什么好吃的,就会送过来,给爷爷奶奶品尝。奶奶做了什么好吃的,也同样会送给我三大的养父母,一家去品尝。
比如红枣成熟了,三大的父亲就会摘一些红枣,给爷爷奶奶送些品尝。石榴成熟了,奶奶也会送一些,给三大的父母去品尝。他们经常在一起拉家常,诉说着生活的苦与乐,温暖着彼此的心。同甘共苦的生活着!
我三大的养母身体一直不好,经常有病,每次,奶奶听说后,总是第一时间跑过去,嘘寒问暖,伺候病人。记得有一次奶奶说,三大的养母昏迷了两三天,醒过来后,身体浮肿,四肢冰凉。奶奶就用白酒给她擦身体,直到身体慢慢发热,消肿。奶奶一直陪着,守候在她老人家身旁。直到老人家过世。
三大的养母过世后,三大与他的养父,相依为命。奶奶一直帮着,缝缝补补,照顾他们父子的生活。几年以后,三大养父也病倒了,爷爷奶奶一直守候在跟前,跑前跑后,帮忙料理后事,送走了我三大的养父。爷爷逢年过节爱喝点小酒,每次喝酒时,都要先给三大的养父敬一杯,然后自己才开始喝,已养成习惯。
几十年如一日,两家人相濡以沫的生活着。我三大在这样的环境下慢慢长大,长成一个帅小伙,成家立业。他同时孝敬着两家父母,享受着双重的爱。
我三大的养母走的早,他从小学会做饭,干家务,生活自理能力很强。
由于我三大为人公正,品德高尚,被村里人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连任好多年!
记得一九八四年时,我们乡考上了几名大学生。其中,我三大他们村考上了两名。当时为了庆贺村里出了两名大学生,村上放了两场露天电影。乡上的领导,在电影播放之前,特意通报表扬我三大,重视乡村教育,为村里人办了很多好事,实事。
我三大很关心他们村的文化教育。由于乡村消息闭塞,教育发展比较落后,他最早给他们村买了电视,让村民从电视里获得文化知识,丰富村民的生活。
他任村支书的每个教师节,都会为教师们送去礼品,比如,雨鞋,雨伞,手电筒,脸盆等等。老师们都喜欢在他们村教书,他从不拖欠民办教师工资。(当时民办教师工资来源,乡筹部分由村上承担)我三大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好支书。
爷爷奶奶在世时,经常教育我们:做人要善良,要宽宏大量,与人相处要多忍让。奶奶给她的大女儿取小名"让"。意思是,遇事要多让着别人,多与人为善!
小时候,夏天乘凉时,经常能听到,奶奶讲一些与人为善的民间故事。她不识字,但喜欢看戏。我猜想,那些故事大多是从戏中听来的吧。其中有一故事,是我成年后,看了聊斋后才知道的。小时候听奶奶反复讲过。
奶奶生前虽然很瘦,但身体很好,走起路来像一阵风,干起活来非常利索。她平时非常喜欢助人为乐。
她有个朋友,家里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还常遭到丈夫的家暴。奶奶感叹她朋友命苦。奶奶经常会把她的朋友叫到家里吃饭。她那个朋友经常说:”嫂子啊,我那天日子过好了,一定要报答你”!
奶奶是个热心肠的人,她还会拔罐。平时,如果有人肩疼或背痛,就找奶奶拔个罐。奶奶拿出她的黑色小罐,倒上白酒,就开始了。只见她先把酒点着,火苗在罐里燃烧,她迅速扣上患者疼痛的部位。过一会,一个紫色的圆就出现了。我当时觉得很神气奇。只听来人走时高兴的说:“不疼了,轻松多了……”
小吋侯,看到和父亲同龄的人喊奶奶“干妈。”我不明白其意。奶奶说:“他们小时都吃过我的奶。那时,我奶水充足,他们的母亲奶水不足,所以经常抱过来喂奶。日子常了,就说要认做干妈…”艰苦的岁月里,奶奶给村上好多孩子喂过奶。奶奶说过,只要人家抱来,她从没拒绝过。
奶奶七十多岁时,摔了一跤,住了院。从此,只能躺在床上生活。孩子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把奶奶伺候了几年,照顾的很好,受到邻里的赞扬。
爷爷奶奶虽然过世多年,但他们的优秀品质,却一直陪伴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成长!
亲情大如天,永远不会变!
这就是我们家的真实故事。在岁月的长河里静静地沉淀,如“崇阳酒”般美味香甜,让人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伊秋绵,网名,金色胡杨。陕西人,现居新疆,教师,喜欢在文字中漫游。曾在多家网络平台发表过诗歌,散文,小说。)
四川崇阳药香型白酒“非遗”传承人余刚 网络宣传办公室选自网络
四川金盆地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崇阳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宣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