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9月,甘孜县民族中学按正规程序招收完高中新生后,还有四十多名学生未能进入高中学习。为更好地发展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当时的县委书记曲卑派人到内地学校求援。多方打听后,终联系到白头中学的校长向鼎朝,达成协议为甘孜中学增设一代培班,高中42人,初中插班1人。
当时的学校上下一心,把搞好代培班当成促进民族团结、支援民族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配备了学校最好的老师和教学骨干来任本班班主任和主科老师。如向鼎朝、何学嘉、何登蜀、席炳祥等都是学校的高级教师。对这些同学,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在学习上认真负责,因材施教;生活上细心关怀,让其住最好的宿舍、与老师们同食堂就餐;纪律上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宽严相济,终使这批文化基础相对差的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进步显著。
在高三的最后四个月,为适应学生回甘孜原籍参加高考,还派主科老师秦志伟、何登蜀、席炳祥远赴甘孜作临考前的辅导,直至把学生送上考场。值得欣慰的是,在当年的高考中,就有胡静考入西南民族学院(后留校,现为副教授);杨雄考人西昌师院(后任教育局长);张珊考入雅安档案学校;贡布考入青海大学。另有十多人后来通过进修、复读等获得大专、本科文凭。如今,二十年过去,这群藏族儿女正年富力强,正在努力地建设他们的家乡。他们中考上公务员的现有15人,其中县局级干部达7人,乡党委书记、乡长达7人,大学副教授1人。另有企业家2人,除1人因公去世,1人因病未工作外,都有正式工作。
是的,这群藏族儿女在汉族老师的悉心关怀下茁壮成长起来了。他们向崇州人民、向白中的老师交出了一份骄人的答卷。成绩面前,他们没有骄傲,更没有忘本,他们一直牵挂着远在千里之外的汉族老师、汉族同学。二十年后的今天,感恩的心促使他们总想恭请远在千里之外的老师、同学赴甘孜重聚一堂,再叙师生情、民族意。他们要用洁白的哈达、香甜的酥油茶、大块的牦牛肉以及雪域高原的无限风光表达对汉族老师、同学的敬意,再唱民族的友谊之歌。
以上是笔者2009年刊发在《金盆地》上的纪实长文《隔山隔水不隔情》一一崇州市白头中学高八六级甘孜藏族班师生二十年后重聚纪实中的前部章节,距今又是十四个年头,文中学生正开始退休,正在带孙儿孙女了。
然而几十年来,他们一直不忘师恩,不舍民族情义,一直与笔者我这个当年的班主任等保持着亲密无间的联系。其中,洛呷译仁、甘立后来还把女儿康培丶甘甜送到我家居住,就读完崇州市的初中、高中,直至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仍来往不断,探望不停,虽不是儿女却胜儿女,隔山隔水不隔情,抚今追昔,三十多年间,真真结下了三代人的师生情、民族谊。
就在1986年9月民族班开学3个月吧,洛呷泽仁交给了我一封他老妈给我的一封信,同时还有点风干牦牛肉,特别是一条雪白的牦牛尾蚊刷。这位藏族老妈妈在信中说听儿子讲了我这个班主任等对他儿子的热心关爱,让他儿子又有了读书成长的好环境,她充满了感恩感激之情,想感谢我这个班主任,但又远隔千山万水,真不知怎样表达,只能用她亲手制的风干牦牛肉和专门跑遍家乡的几个大牛场才寻到的白牦牛尾巴制成蚊刷(也可拂尘)来表一点谢意了,望笑纳。
读罢长信,我不是"笑纳",而是手捧稀珍热泪盈眶,深感藏族老妈老爸们的殷殷期望,深深重托,从此对藏族班教育教学工作不敢有半点疏忽。
今天,藏族老妈和她的儿子洛呷泽仁已不在人世,而这把蚊刷仍还一直被我收藏使用。虽然三十七年的岁月已使它色泽开始变淡发黄,但每把玩抚摸起来,仍感温暖如初,亲切如初。
1989年,他们回甘孜参加高考,后有的继续读书深造,有的参加了工作,虽各自忙着,但仍书信不断。1991年吧,洛呷泽仁忽然来了,一身时髦新款的牛仔服,让我惊诧开眼。更惊诧的是,竟从成都专门打的到何家坝看老师,竟舍得花车费五十元!他汇报说已在甘孜一乡下当公社干部啦,这次来成都学习,就代表同学来看老师啦!再后来就来信说当党委书记啦,又在康定、成都学习培训啦,恋爱啦,结婚啦,当父亲有女儿啦!为纪念在康定的学习培训,他把1995年出生的女儿取名"康培"。
2009年恭请老师赴甘孜师生重聚,洛呷泽仁恰在外地学习,遗憾中也来信来电慰问连连,说要是他在甘孜,不光如杨开勤他们那样出城三十里迎接老师!还要让警车为老师开道,去他当书记的公社牛场上"耍坝子",让全公社的藏族姑娘为老师跳舞献哈达美酒。
后来,洛呷泽仁继续升职,到县城当了工委书记,工作忙,但一有机会,仍常与三五同学到崇州,到何家坝。
2010年,康培15岁,要读初二了,洛呷泽仁和爱人詹宗英一起把她送到了白头何家坝我家,说还是崇州的教育质量好,把她放在她何涛叔叔和谢北静婶任职的蜀城中学也放心,节假日回白头何家坝陪何爷爷何奶奶做点家务事学点何奶奶的厨艺也更好。
我和爱人一见这从雪域高原飞来的孙女,长得苗条秀美又乖巧,一下就真的如亲孙女一样喜欢上了,几天不见,就想念不已。
而康培也特别适应崇州的学习环境和生活,就如她父亲当年一梓,一下就亲近我们全家人了。在学校,她何涛叔和谢北静婶关照着她,也颇费心。在何家坝,何爷爷何奶奶关爱着她,她整天都欢天喜地,爷爷长奶奶好地分明就是个开心果。
一晃两年过去,康培初中毕业,成了大姑娘,要回甘孜考学了,真的是难分难舍,说崇州白头是父亲和自已两代人的求学成长地,。也是第二故乡,永远不会忘记。临别,和爷爷奶奶相拥相抱,涕泪涟涟。
其后的高中、大学、工作期间,也是问候、探望不断,分明成了亲孙女。
然而不幸竟致来临:2017年8月,洛呷泽仁竟因辛劳致病去世,噩耗传来,我们全家都无法接受、无限悲痛。我这个白发人又送走一个最得意的学生,其悲其痛,不言可知。
康培和妈从悲痛中站了起来。妈妈是当年与父亲同在康定参加培训相识相恋的藏族干部,在县政府工作。康培先当教师,后考上公务员,现在道孚县委工作。爸爸不在了,妈妈快退休养了,母女俩都觉得在崇州有何爷爷何奶奶何涛叔叔谢北静婶婶在,三代人几十年结下的藏汉情谊浓浓,油然而生有份亲近有份归宿感。于是,去年五月,母女俩毅然在崇州城里买下了住房作母亲的养老之地,这对藏族母女,真的把崇州当作了第二故乡。
前几天,也就是腊月二十五吧,康培就来拜早年了,年货中,除了风干牦牛肉、高原香菇等等,还给爷爷奶奶买了睡衣睡裤,各给了个大红包。接下来就打扫卫生、上厨烧菜煮饭,真真是亲孙女回爷爷奶奶家。
问她为啥这样早放年假,回答说:与县委、政府上了年纪的叔叔阿姨书记县长局长轮错开休的:她们这些年青人在除夕前放五天,在除夕就开始上班,以后再补;年长的就从除夕放了,尊老嘛,应该的。
稍有休闲,康培就陪着爷爷奶奶晒太阳、聊天。其间,自然也聊到了爸爸。她说,爸爸要是象您爷爷一样当教师就好了,两袖清风却广受人爱戴,就不会去当干部喝那么多酒了,很可能还健在。爷爷回答她说,或许吧,他那超人的豪爽性格,又长久在藏区,当书记局长之类的,咋少得了酒?我的另一个吕姓学生,某市副市长了,也是因酒英年早逝,没奈何的。
末了,爷爷又拿出她甘孜奶奶当年送来的那把白牦牛尾蚊刷给她讲蚊刷的故事,给她看《隔山隔水不隔情》纪实长文。她默默地撫摸着那牛尾蚊刷,分明感知到了那甘孜奶奶的温暖亲切;她静静地读着记录着她父亲当年求学白头恭请恩师赴甘孜旅游的长文,深思良久,最终只一句:“太感人了!"就说不下去了,又是长长的沉默了。
腊月二十八,康培要到成都赶二十九到道孚的车去值除夕的班了。爷爷我回送她一件四川金盆地集团生产的药香型白酒崇阳去赶道孚县的除夕团年饭,也让道孚县的叔叔阿姨书记县长局长也品品她师爷爷家乡崇州的美酒,再品味一次藏汉两家的一份深情,听一段"隔山隔水不隔情,藏汉三代情谊深"的故事。
康培信心满满:“爷爷放心,一定带到、办到,您静候佳音!"
对的,我也信心满,我定能喜闻佳音。
四川崇阳药香型白酒“非遗”传承人余刚 网络宣传办公室选自网络
四川金盆地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崇阳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