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路遥小说《人生》开篇写到:“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路遥特别提到:“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四月的一天,一群分别了半个世纪的“青年”相聚在崇州,他们当年是原“崇庆县宣传队”的队员,是代表那个特殊年代整整一代人的美好回忆。当天,我作为特邀嘉宾,发布了一条用《同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制作的短视频,不料深深的打动了同为那个时代的崇州籍著名作家温靖邦先生。
他在留言中说:“咱崇州市近几十年的‘活动’,这是唯一让我怦然心动的。我自己也想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可能是回忆青春的主题,而且那青春是美好的值得回忆的。宣传队其实就是个歌舞团,水平不差的歌舞团,它给予本地人民的艺术享受,他们每一位演员自身价值的体现,怎么评价也不过份。”
回到1970年代,一群下乡知青、回乡知青响应党的号召,主动到大有作为的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他们都是热血青年。就在这个背景下,人们的精神世界更需要鼓劲,以顺应时代的要求和期盼,于是便诞生了“崇庆县宣传队”。
他们中,大部分还是知青,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有着一腔热血踊跃去报效祖国。而现实是,他们的理想不仅在那一亩三分地里,而是有更高的精神需求。比如用文学、音乐、舞蹈去展示内心炽热的感情;还有,他们要去表达对这个世界,特别是对当时的那个时代的的诉求,如小说《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
今天,我们再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那段人生经历后终于发现,“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当时社会面对的一场经济危机,城市就业压力大必须转移一批劳动力到农村去,先解决吃饭问题,社会和大众生活才得以安宁。
那时,在崇庆县的山山水水,到处留下了宣传队员们的足迹,还有他们美丽的歌声和曼妙的舞姿。后来,因为他们的出色表现,先后都回了城,大部分还回到了教育战线继续为社会做贡献。
他们中,至今有的还战斗在文化战线上,有的游历名山大川享受天伦之乐。在他们身上,看到的依然还是当年的那副“青春活泼”的模样,歌还是那么甜,舞还是那么美,每天的小酒喝着,也是另一种生活小情调。
喜欢摄影和旅游的宣传队员朱敏祥,是在崇州林场退休的,退休前我还与他成为第一批考察鸡冠山旅游资源的队员。年近八十的他,已经换了四辆车,走出国门考察了十多个国家的旅游资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我就不认为外国的旅游资源比我们国内的好,甚至很多地方还不如我们的鸡冠山资源丰富。”
为了与分别50年的宣传队员聚会,朱敏祥还提前几天从成都驾车赶到崇州,主动请几位前期做筹办的队员吃饭以表示谢意,还特别提了几瓶从加拿大带回来的葡萄酒,让大家品尝。
活动发起人罗同宇当场表态:“你今天回崇州是客人,应该是我们招待你,喝酒更应该要喝我们崇州人心目中的好酒——崇阳酒,那是存放在我们心中超过半个世纪的老酒。”
三杯美酒之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虽然现在都是城里人了,但梦想好似还在曾经的那个熟悉的乡下”。
不是乡下,是一个人与家乡的情结,这就叫“乡情”。
四川崇阳药香型白酒“非遗”传承人余刚 网络宣传办公室选自网络
四川金盆地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崇阳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