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孔乙己突然就上了热门。
在B站上,有人翻唱了一首名为《阳光开朗孔乙己》的歌曲,歌词句句挖心,上线发布仅两天点击量超过400万。
在《天府金盆地》自媒体平台最近举办的“喝好点·喝少点”全国征文中,更有位叫作陈华的网友非常活跃,被授予“现代孔乙己”创作奖和“金盆地品牌网络推广大使”称号,他还义务为多篇文章热心点评,给网友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对孔乙己的印象还停留在初中的课本上,时隔30多年,脑海中的孔乙己形象仍然如同白描般清晰,如今偶遇陈华先生,竟有熟人见面的感觉,还有再读《孔乙己》的冲动。
我所说的读“孔乙己”,其实是读陈华老师的每篇点评。这些激扬文字,逐字逐句读过去,恰似我与孔乙己促膝相谈,让我们相见恨晚。这是文字对文人的优待,不需要舟车劳顿现实相约,就能见字如面倾听衷肠。
这个孔乙己,同样是一个十分不注重外表的人。在陈华老师创作的《一个当代“孔乙己”的酒话》中,我们看到了下岗失业作者陈华老师一身朴素的衣着,戴着黑边的眼镜,眼镜后面是一幅现代文人的执拗。和100多年前孔乙己一样,他也很高,也很瘦弱,脑门很亮,鼻梁很直,嘴唇紧抿。
《天府金盆地》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与酒结缘的文友,围在雅致的酒桌旁。桌上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地温酒。写稿的人,每每掏出百元的润笔费,买一碗酒,坐在桌前,热热的喝了,灵感随之而来。倘若多花些时间精力,在群里逗留片刻,就能得到一些“茴香豆”“盐煮笋”“红辣子”做下酒物,美美地再倒上一杯,小酌到夜深。看店的伙计叫了之(主编),没事酒呆在群里,要酒要菜,随时供应。这也体现在对孔乙己的态度上,了之更加看好这位执拗的老先生,尽量给他加酒加菜,贴补家计。
这个孔乙己,同样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他把文字的“茴香豆”毫不吝啬地分享给每一个素未谋面的文友。比如他点评“后生”张妮的作品:
下了苦功夫的读写练习,熟能生巧,巧能生精,文章越写越好了,散文随笔小说等驾轻就熟逐渐上道了,摆脱了“只会讲故事的单一写法”......语言逐渐简洁成熟,写法多变,思想见解也非同一般了,让我有“后生可畏”的紧迫感!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他把声声鼓励,更多是句句指点和盘托出,不管你爱不爱听,受不受听,都一股脑塞到你手里,一个劲地说:“尝尝,尝尝,虽然可能硬,但香着呢!”
这个孔乙己,同样是一个很认真的人。每篇征文发出几分钟内,必定会得到他的回应,洋洋洒洒,句句戳中。这也成为大家翘首企盼的事情。就似谁能得到陈老先生的精彩点评,谁的征文才算成功过半一样。陈老师的点评多反问号,至少我这么认为,让人醍醐灌顶,反思良久。比如在点评《我爸、表叔与酒》中,他写道:
这样植入广告,好像绕得圈子多了滴啊安——写得有点费劲不轻松,有贪大求全之嫌?写了表叔与父亲的兄弟情,儿子对父亲的感恩情,邮递员的救命之恩和乡亲乡情,这么多东东混杂在一起不是不可以,只要主次分明层次清晰美欧违和感就是好文章,但我的感觉——主次层次还是有点凌乱,没有达到想要的最佳效果?特别是结尾部分你对“喝好点,喝少点”的发挥升华,是不是有点“画蛇添足”,乃至“尾大不掉”——“喧宾夺主”了,而这一切“不和谐”,都是因为“贪大求全”,妄想在一篇千字文里装进去“所有的东西”,解决“所有的问题”,怎么可能?
通过点评,我们看到这位孔乙己一定是认真读了全文,这样才发表了个人的见解。这个见解不可谓不认真,因为他说出来自己的真是感受后特别痛快。字里行间,透射着两个字——“认真”,有位伟人说得好——世上就怕认真二字。
有人把文人得认真简单地看成迂腐,而同行们肯定有不同的看法。他们恰恰会感觉到这位孔乙己的真诚,而且这份真诚是建立在专业基础上的,更弥足珍贵。专业的人一般比较坚持自己的看法,不吐不快,没有遮遮挡挡,没有欲言又止,没有半截了当,他不会在乎对方的感受,这正是可能会得罪人的节奏,但他确实也不在乎,在乎的就不是他孔乙己了。真诚的认真,品行的端正,是他的信仰所在。
这个孔乙己,更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相比老孔乙己悲惨的经历,悲剧的色彩,现代孔乙己更多对自己的调侃和“自贬”,比如他在每一个评论后边不忘自嘲几句,说自己一激动就会忍不住“毒舌发威”,说自己有几斤几两,心中有数,虽然时而有“被埋没的痛感”,但这种痛感不仅仅时为他个人那点小才被埋而痛,更多是为不少“被埋没的大才”而痛......
他是他们的“同病相怜者”,瞅瞅我们的孔乙己先生,能说他只顾自己贫困潦倒,大发牢骚吗?他的心中有大众,胸中有丘壑啊。他写的文章,风趣幽默,诙谐亲切,似崭新的孔乙己又立在身边。他总不自觉地拿孔乙己自比,说“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你念那么多书有出息了吗?但是,他一直在坚持读书,坚守做文人的初心,这样的孔乙己,就像曹雪芹、吴承恩、蒲松龄等落难的作者,能不为人所敬佩吗?
这个孔乙己,更是一个有文艺范儿的人。他对文字的考究到了很高的程度。比如他评《喝好点是种风度,喝少点是种态度》是一篇语言和格局都是讲究的随笔,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倡导什么都一目了然,绝不含糊——立场坚定斗志强,这样才能将“喝好点喝少点”的健康文明的喝酒新理念新道德进行到底?更提出了期望:一篇好的收尾压轴之作,如果再写深透一些可能更好?
曾经老孔乙己对茴香豆的茴字考据精细,这是文字学的内容,在我们看来,这可能是无用之学,但如今社会,包括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就有很多大师靠考据古文字出圈。少时不懂《孔乙己》,不觉已成书中人。如今,很多人拥有一技之长,在当时的社会找不到位置,是时运原因,《素书》讲,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待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这个孔乙己,更是一个貌似毒舌实则直男的人。他评点《喝好点喝少点,才是人生的大彻大悟》,说标题好,提炼精彩,但也不客气地指出结尾好像在照应开头,但对升华主题似乎没有什么贡献?中间举例了不少“不健康的喝酒方式”,这是 反证,但正面的例子嫌少好像没有?活了90岁的老太太,躺在床上20年,这样的“长寿养生”不可取,但用论证本文的“健康喝酒主题”是否有些牵强附会?
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孔乙己是个钢铁直男,不会拐弯抹角,不会趋炎附势,圆滑处事,而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吐不快。他评点《生活中选择“少而精”是一种绝配》,感觉作者写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缺少大开大合,收放自如。他对这位新人不倚不偏,说因为了之的宽容大度,允许他“胡说八道”,又给他酒菜,才得以至此,哈哈,果然是孔乙己风格。
这个孔乙己,是当今社会更该敬仰的人。当今文学领域,良莠不齐,也可能是“又鸟爱听马户的曲”造成,缺少真正的“守村人”,孔乙己曾经不被人需要,是时代的原因,如今他的作用越来越被看重,貌似“无用”的学问,更能启发人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我们看到,新孔乙己深耕自己喜爱的文学事业,虽然有时得不到一定的回报,甚至换来讥笑和嘲讽,但始终不甘心不罢休,有种老孔乙己的劲头。现在有多少人还在为自己的理想孜孜不倦,看看那些发自肺腑的精彩点评,你就会心生欢喜。
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剧本,谁不是为生活而拼尽全力,渺小如孔乙己,如你我,亦有所追求的梦想,热爱的地方。重读陈酿中的菁华,您是否感同身受?
四川崇阳药香型白酒“非遗”传承人余刚 网络宣传办公室选自网络
四川金盆地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崇阳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