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的核心管理力量,我国体制内人员总数应该是世界之最,正是这支庞大而纪律严明的队伍,从上至下保证了国家公共管理与服务的高效有序运转,而这支队伍的建设,经历了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统一分配,到90年代末的统一招考,从建国初期的军转干,到如今干部选拔任用全面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可谓进展神速,取人用人体系发展日趋完备,但也存在“流通不畅”、“评价不等”等问题,亟需在今后的发展中完善。
盘活人才流通机制。车联世界靠交通,人定胜天靠流通,尤其是在行政管理领域,只有流通机制活起来,动起来,人才对岗位工作的贡献效用才能得到最大发挥,这里面,既有行政区域上下的流通,比如下级单位向上级,上级单位向下级;有岗位与岗位之间的流通,如单位之间的岗位轮换;有身份之间的流通,如事业人员转行政人员,行政人员转事业人员,村干部、协勤人员转正式干部;也有领导干部与一般工作人员的流通,如一线退居二线。在这里面,现行体制已较为完备,但不足的是,部分“流通”活力不足,障碍还比较大,依然存在一些症结有待进一步破解。
比如:下级向上级流通难,上级向下级流通易,向上遴选向下选派渠道不多无法常态化,上下不畅,以致部分政令不接地气,不解基层实际“风情”;部分协勤人员胜任本职,岗位经验丰富且政治素质过硬,却又无法转正或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又比如:岗位轮换缺乏规划型机制,干部培养缺乏具体的操作规程,事业转行政渠道偏少,退居二线领导干部闲置化较多缺乏合理安置等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细化,亟需形成一套公认的具体“操作指南”,以便随时可疏通干部流通出现的“拥堵”,常态化地实现干部流通的“保畅”。
盘活人才评价机制。在其位谋其政,对人才的考评自古都是一大难题,现行考评机制下,业绩考核与政治考核双线并行,也形成了有迹可循的考核体系,但是,如何避免“考评形式化”、“个人喜好化”仍然是今后的重点。以各类督查检查考评出现的部分问题为例: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重留痕轻实绩,使“迎接考查”、“在办公室埋头做迎检材料”成为很大一部分单位的工作常态,“一看表格、二看照片、三是入户”成为考核必备,“痕迹主义”愈演愈烈,反而忽视或弱化了“能否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群众是否满意”这一考评终极落脚点,无形中埋没了不少“能办事”、“办实事”的干部人才。
如此考评,既不能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也不能解决工作实际问题,“指挥棒”作用发挥极为有限。同时,在当前信息化技术已经日趋成熟的情况下,如何将之前较为落后的“材料考评”模式,转换为“大数据考评”模式,使考评人才更加全面,更加客观具体,在这方面依然大有可为。
再者,在人才同等资质的情况下,应继续坚持好“德行优者先取,若德行相等,以才能高者优先,才能相等,以劳绩大效率高者优先”的评价原则,切实做到不拘一格评人才,举贤任能,方能使这支队伍活力不断人才辈出,凝聚为推进国家复兴的强大中坚力量。(作者:贵州省黎平县坝寨乡人民政府 陈鹏)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