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河水畔,层林如染;延安宝塔,巍然挺立。“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共产党人的红色灯塔。1935年,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抵达西北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重新建起大本营。自1937年起的10年间,革命圣地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革命的总后方。(2月5日 中国组织人事报)
“那会儿我们边学习边纺棉,军民其乐融融似一家,那是我一生的美好经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96岁的刘珍老每当想起战火纷飞的岁月就感慨万千。是呀,延安作为革命圣地,已经深深印在了华夏儿女的心中。集中体现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直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想当年,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谁不向往革命圣地。在延安的大熔炉里,懒惰者会勤奋起来,失意者会振作起来,灰心者会燃起奋进之火,绝望者会看到希望之光……就是这样的红色基因,一路传来,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宝贵财富。
70多年来,我们的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延安传承下来的那种奋斗精神,却永远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但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是著名诗人祁念曾在《延安,我把你追寻》中发出的呼喊。新时代的我们,正进行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波澜壮阔的复兴之路上,正需要“延安精神”引领前行的方向,正需要延安精神撑起民族的脊梁。
多少年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都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思想理念和取得节节胜利的法宝。延安,本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但在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中,简直是浓墨重彩的点睛之笔。那是因为延安展现出的火热激情与人们对幸福美好的追求“零距离”;那是因为延安演绎出的是时代脉搏的跳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抗争。没有贪官污吏,没有土豪劣绅,没有萎靡不振之气……毛泽东同志说延安有10个“没有”,有的就是“自力更生”的干劲和“艰苦奋斗”的斗志。
请看,南泥湾在大生产运动中开垦出陕北的锦绣江南;延河水哺育了无数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郎;窑洞里,毛泽东同志写下了彪炳史册的革命雄文;礼堂中,主席的讲话振聋发聩,韵味铿锵……这一切,无不诠释着一个划时代的名词——延安精神!具体来讲,那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破旧的茅屋”将成为历史,“老牛破车”也淘汰于时代的洪流,但那“温热的土炕”和“顶天立地的脊梁”将永远传承。
去年,************在陕西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延安精神根植骨髓,牢记党的宗旨,培养坚强党性,不怕困难,战胜困难,打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的每一场“攻坚战”。因此,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去追寻延安,追寻从延安演绎出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并在工作和生活中将其发扬光大。
巍巍宝塔山,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辉煌历史,映照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脊梁,具有坚定信念,就会为此而不遗余力。在新时代的发展大潮中,延安精神永远闪烁着夺目的光芒。这灿烂的精神之光,将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美好的未来将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中实现。(文/何竹梅)
四川省合江县先滩镇关口实验学校 黄自怀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