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融通互构
“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治理应该更加重视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在价值取向和发展逻辑上的互补性、契合性和同质性,开辟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认同性生成路径,让二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通过理念融合、主体融合和过程融合来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一是公共文化治理要将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转化为文化自信心。如果抛开文化认同来建构文化自信,则会陷入将文化价值观念片面化、简单化地植入人民群众思想意识的误区,从而导致文化自信建设流于形式、肤浅失实。公共文化治理要通过接地气、通民心的文化建设工程,让群众深刻理解蕴藏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思想价值,引导其在社会实践中确认和定位心之所属、情之所向的文化色谱,以此作为巩固文化认同的重要抓手,并激励人们将内在的认同心理外化为充满自信的文化行为,又把外在的自信风采内化为以推动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为主线的自我认同生产过程,进而使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在群众内外一致、知行合一的身心实践中共同提升。
二是公共文化治理要让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形成互为表里的同构关系。从过程性功能来看,文化认同的实践过程亦是文化自信的表达过程,文化认同以提升文化自信为核心目标,文化自信以深化文化认同为力量之源,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其价值体系的认同再生产过程恰是我国文化自信的积累过程。循此思路,公共文化治理应致力于在以文化人的过程中引导民众将其人生价值与社会整体价值联结起来,进而使文化自信升华为理想与务实、情感与理性兼备的精神力量,鼓舞人们在以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和方式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图伟业中精诚协作、勠力同心、奋斗不息。
总而言之,公共文化治理需要深化文化认同与增强文化自信,以确保治理能力和治理成效能够在不断超越中臻于卓越,进而为“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固本强基。
颜玉凡 中国孔子基金会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