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重庆住建委了解到,为了让城市有“面子”更有“里子”,《重庆市城市综合管廊管理办法》将于3月1日起施行,该市备受诟病的“拉链式马路”和“空中蜘蛛网”,有望逐步消失。作为全国首部专门针对综合管廊管理的省级政府规章,《办法》将系统性解决重庆管廊规划统筹不强、建设资金保障缺位、强制入廊力度不够、收费管理制度缺失和运营管理无序等问题。(2月22日《工人日报》)
因主体责任的不同,加之规划的滞后,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管线施工造成的“拉链式马路”和“空中蜘蛛网”成为久治不绝的顽疾。通常可见的情况下,今天某移动网络公司刚把马路划破施工布网,明天又是电网公司在同一条路段在开挖施工,许多城市的马路被不断“开膛破肚”,上演新时代的“你方唱罢我登场”。马路被人为的划来划去如同“拉链”一般,也被外界形象的形容为“拉链式马路”。
“拉链式马路”的危害性难以估量,除了修复所带来的显性成本,还会降低马路的质量,造成环境的污染,影响交通的秩序,给市民的正常出行带来不便,公众对此诟病日久,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已形成了高度统一的社会共识。从成因上讲,“马路拉链”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在建设地下管线时考虑不充分,没有预测到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现象,没有进行正确的预判以及充分的规划。同时为了提高规划的前瞻性,避免反复开挖和重复建设带来的损失,早在1996年10月1日,《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城市供水、排水、燃气、热力、供电、通信、消防等依附于城市道路的各种管线、杆线等设施的建设计划,应当与城市道路发展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相协调,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施工原则,与城市道路同步建设。”
不过,由于监督不到位以及规划本身存在的缺陷,导致相关规定形同虚设,“马路拉链”的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因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开挖现象反复存在。从国外的经验和国内的尝试来看,破解“马路拉链”的根本出路在于建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用好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让所有的管线都能在管廊中畅通无阻,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交通信号、公共视频等管线全部入管,从新建到管理和维护,都能在廊中完成而不会对管外的设施带来影响。在国外很多城市的地下综合管廊,其容量之大可以达到“跑车”的地步,为城市管线修建和维护搭建了统一平台。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生命线”,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预防和解决“拉链式马路”的前提条件。不过,由于综合管廊工程巨大,投资数额巨大而对原始驱动力产生约束性,受制于规划统筹不强、建设资金保障缺位、强制入廊力度不够、收费管理制度缺失和运营管理无序等问题,致使后续实施的能量不足,很难真正付诸于具体行动。若没有法律的强制责任给予界定和明确,则主体责任者就会动能不足,整个工作局面则始终难以打开。
破题之道,就是要将道德倡议上升到法律强制层面,通过法律形式明确责任、程序和要求,才能解决“谁来做”“如何做”“做得如何”等问题,使得综合管廊作为城市生命线得以启动和建设,从根本上破解决责任失范和动能不足的阻碍。事实表明,重庆市出台全国首部专门针对综合管廊管理的省级政府规章后,在法律的强力保障与约束下,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成了一项刚性任务和法定要求,并由此驶上了快车道,有效预防和缓解了“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问题,“重庆模式”值得充分的肯定和效仿,也为依法治理和提高法治水平提供了参照。
四川省营山县交通局派驻纪检组唐伟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