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广东广州。潘****称孩子在校外托管吃晚托管人饭时,被托管机构工作人员打了几巴掌。涉事机构工作人员称,事情属实,但起因系孩子吃饭向其他学生及饭菜吐口水。(4月7日澎湃新闻)
“熊孩子”,因其调皮、捣蛋、搞破坏,常常令人头痛不已,如,破坏手办等藏品、不让玩手机怒砸电子设备、恶意捉弄同伴....常常因为“熊孩子”年龄小的原因,“受害者”只能压下心中怒火,不了了之。而向同学饭菜吐口水的7岁儿童,这一次,他受到了惩罚。以至于网友评论莫名的一边倒,惊呼“打得好”、“大快人心”。那么,打得好是真的“好”吗?
孩子固然有问题,一方面,卫生意识缺失;口腔内定居的细菌,据统计有300余种,菌种之多,数量之大居全身各部位之冠,唾液通过带有疾病的人体,也可传播疾病。尤其在疫情期间,是存在潜在风险的;另一方面,这涉及到孩子的素质问题,7岁正处于成长时期,对其同学丝毫无友爱之心,没有礼貌,缺乏尊重,在这种畸形观念下,很难成长为健全人格,久而久之,也必然影响其人际关系。
常说子不教,父之过。7岁,按年纪来算,大概是二、三年级,正处于对世界探索的阶段,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习基本的礼貌、礼仪,具备与老师同学良好相处的能力。孩子就像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当孩子有此行为时,家长的“教”明显是有所欠缺的。
熊孩子的背后必然有一位熊家长。这一次,也没让人“失望”,真的就有位“熊家长”。在得知孩子被扇巴掌,父母心疼情有可原,但更多的应该是关注事情起因。而家长明显局限在了被打方面,对孩子进行“袒护”。就连讨要说法时,说就算是成年人有这种行为,也不能是打架吧。将事情放大到成年人、未成年人两大群体之上,又放在一起比较,难免有些牵强。成年人或许不被扇耳光,但更多的是,一个人格健全的成年人应该不会做出如此“没素质”的事情。
大部分针对低龄儿童的托管人员,主要是看管孩子安全,承接孩子上下学、安排晚饭、午饭等,部分还可解决住宿,生活方面居多,相比老师,专业性方面难免有些不足。从本意看,是想通过巴掌的方式进行惩罚,减少此类行为的发生,但对于7岁儿童采取暴力方式,多少有些不妥,很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暴力或许可以暂时解决问题,但却不能永远、根本的解决问题,巴掌或许可以减少吐口水,但却很难根治没素质此类问题的发生,暴力还需慎用。
家长的关注点应更多的放在孩子的教育上,当其暴露问题时,年龄小不仅是规避惩罚的挡箭牌,因其可塑性极高,也是改正问题的好时期。不虑于微,始乘大患。密切关注孩子成长时期的行为、心理,实时反思、调整教育方式。培训人员,引导孩子加强卫生意识的同时,也需改变方式,找准原因,减少错误行为的发生。
唐山市丰南区唐坊镇政府 毕明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