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厕请您先扫一下二维码。”5月5日上午9点半,家住北京市东城区天坛街道精忠社区的许先生遛弯经过天坛路西口的公共卫生间,在保洁人员的提示下,他及时用手机进行了扫码登记。“我还是第一次遇到需要扫码的公共卫生间。”许先生说,公共卫生间确实是新冠病毒容易传播的一个重要场所,尤其是平房区,大家都靠公共卫生间上厕所,万一有一个病例来过,真是很难判断谁是密切接触者。(5月6日《齐鲁网》)
近段时间,公厕成了疫情传播的一个隐秘场所,一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报道,5月3日,北京发布疫情通报称,在北京本轮疫情中发现1例感染者因三次上公厕引发3例续发病例,继而引发了近40例的感染者。5月4日,浙江台州市疾控中心紧急提醒称,本轮疫情中,公共厕所和超市发生相关聚集性疫情各1起,共引发10例感染者。可见,公厕已成为一个新的“传播链”,相关防疫部门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众所周知,公厕是一个公共场所,每天都处于全天候开放模式之中。由于公厕里人流密集,人员繁杂,而且公厕里空间狭小,环境潮湿,极易发生病毒感染、传播、扩散和蔓延。加之,公厕里的排泄物中也可能存有多种病毒,以及公厕里的水龙头、水池、便池等各种设施没有得到及时消毒,这都给病毒传播留下了可乘之机。因此,笔者以为,相关防疫部门亟须尽快补齐公厕防疫“短板”,堵住“公厕传播链”的漏洞。
此次,北京市东城区天坛街道精忠社区率先推出“扫码如厕”之举,无疑是一记补短板、堵漏洞的防疫“小妙招”。一方面,通过“扫码如厕”,就能对每一位如厕人员进行实时健康监测,比如:如厕人员健康码是否是绿码、核酸检测结果是否是阴性、出行是否去过疫区等等,都能全面、详细地掌握相关信息,做到精准防疫。另一方面,通过“扫码如厕”,一旦发生公厕传播疫情,就能第一时间锁定目标,缩小范围,从源头上控制疫情的传播、扩散和蔓延。笔者以为,“扫码如厕”之举,值得点赞,更值得各地借鉴和推广。
当然,遏制“公厕传播链”不能全靠“扫码如厕”,还需通过更多有效措施补齐短板,堵住漏洞,比如:对于如厕人员,应要求如厕戴口罩、如厕不扎堆、如厕不乱吐口痰、如厕保持一米距离等;再比如:对于公厕管理部门,要求公厕一如厕一清洗一消毒、公厕通风换气、增加公厕公共区域和公共设施的清洁消毒频次等,这都是遏制“如厕传播链”的有效防疫举措。
笔者相信,只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公厕防疫工作,补齐防疫“短板”,堵住防疫“漏洞”,再辅以“扫码如厕”这样的小妙招,就一定能让公厕成为一个安全的如厕场所,从而既能有效阻断“如厕传播链”,又能确保民众的“如厕安全”,做到如厕、防疫“两相宜”。
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通讯员:廖卫芳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