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京报说:“8月26日中国民航局召开全行业航空安全紧急电视电话会议,据多位参加过该会议的人士称所谓‘资质造假’的说法并不准确,由此判断全民航飞行员技术不完善更是毫无依据。”
报道还说:“有民航局高层指出,在2008年之前,民航局曾对民航系统飞行人员资质进行了全面检查,结果发现大批由空军退役转到民航界的飞行员手续不全,比如缺少按规定必须由空军出示的推荐信等,另外还有的飞行员飞行小时不够,但这只是手续上的不健全,并非技术上‘造假’。”
现在的领导回应社会质疑总是理直气壮,这个事件最早是“824空难”发生后全民航的电视电话会被披露出来的:“在这次会议上,民航局有关人士透露,2008年到2009年,民航局曾在民航系统对飞行人员的资质进行了全面检查,查出来飞行经历不实,甚至飞行经历造假的多达200多人,而在这200多人当中,深圳航空就有103人,这些人要么是假造经历,要么是虚填经历。”
此后,《北京晨报》于9月7日报道:《200飞行员被曝资质造假 民航专家表示并不鲜见》,报道说:“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客座法学教授张起淮坦言:‘此前,民航局已经对某些航空公司作出相关警告,原因就是飞行员经历造假的问题。’张起淮分析,飞行员经历造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航校淘汰下来的学员投考航空公司,‘这些人飞行时间往往不够,但航空公司从公司利益出发,让他们提前上飞机,当上飞行员’。另一种情况是飞行员培训学校为学员们作假,培训时间短,实际飞行经历远远不足。”
实际上事情一开始就很明白,资质“造假”的问题说白了就是“先上车后卖票”。在运输部门,包括铁路“先上车后卖票”是有章可循的,这是明规则,但是“先上车后卖票”用在别处就是“潜规则”,往往就会造假,这类事情非常多,并非民航局一家,不过由次搪塞“资质造假”的说法并不准确,如此轻描淡写,这是行政官僚化、权力化的行政对过错失误回应的一贯做法。
民航局的飞行员有关飞行大事岂能“先上车后卖票”?
笔者遇见,所有行政行为都使不得“先上车后卖票”。笔者观察各地搞开发区,“圈地运动”多数都是“先上车后卖票”,笔者也曾质疑规划和土地部门,回应是:“不能等批文了,等到批文下来黄瓜菜都凉了。”结果最后批文下来了,土地闲置了,这回黄瓜菜真凉了。从全国闲置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在建设规划中“先上车后卖票”何其多。
土地闲置,不是空难会死人的,但由于“先上车后卖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要比空难更大。凡此类推“先上车后卖票”是一些官僚搞发展,促政绩的法宝,有的甚至干脆就瞒天过海,国内产能过剩已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硬伤,早些时候,被国务院“点名”的有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现在汽车的产能过剩也提到议事日程。
所有的过程产能项目上马与这些飞行员非技术上“造假”都是一个办法,都是“先上车后卖票”,或者说“先斩后奏”,如果下半年宏观经济增速果真能达到13%,不一定是好事。笔者认为下一步的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会更加艰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会更突出。
追究原因就是GDP依赖症,就是行政官僚化,权力化的恶果。
也正是这种官僚化,权力化的行政体制,民航局在回应飞行员资质“造假”事件就会以非技术上“造假”理由,就可以理直气壮了!
中国改革与发展中必须正对官僚化,权力化的行政体制,这个改革不彻底,今后的麻烦会更多,不信就走着瞧!
二〇一〇年九月八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