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科技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称,政府将通过撤、并、转等方式,对现有科技计划进行整合,其中包括人们熟知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1月8日《中国青年报》)
我国一年5000亿元的科技支出,不管用于曾缔造过载人航天、天河系列高性能计算机、超级水稻、深海机器人等一系列科技成果的“863”和“973”计划,还是用于一些重要领域解决制约发展“卡脖子”问题的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科研经费都应真正全部用于科研。
说科研经费没有用于科研,不正确也不客观,要不,毛泽东的遗愿“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怎么会实现呢?同样,说科研经费全部用于科研了,肯定也不正确,否则,咋会出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被查、学术明星段振豪锒铛入狱等科研腐败案件呢?科研部部长万钢的说法十分中肯——选择此时给成绩斐然的科技计划专项资金体系做大手术,是内在隐疾和外部变化共同推动的结果。
万钢所说的“内疾”,除了科研腐败外,还包括直接管理科技计划项目“九龙治水”,导致科研项目多头申报、科研人员“跑部钱进”、项目经费缺乏监督等;万钢所说的“外忧”很多,主要的一点就是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率低,比如,发达国家农业科技领域的科研、转化和商业化生产的比例通常为1∶10∶100,而我国则为1∶0.7∶100。“内疾”和“外忧”,倒逼我国必须对科研经费进行重新分配。
坊间有句俗话,说到钱就不亲热。然而,中国要成为科技强国,必须对科研经费的分配进行改革:科研项目交叉重复不行了,项目管理“九龙治水”不行了,科研腐败行不通了,“伪创新”骗不过去了,科研成果束之高枕要不得了……科研经费的分配改革,只有一条正道可走:真正全部用于科研及其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科研经费要全部用于科研,除了建立健全科学的分配体制机制外,还要加强监管。完善科研信用体系建设和“黑名单”制度,建立对主管部门和专业机构工作人员的责任倒查机制,开展“一案双查”……假如这些监管措施落实到位,谁还想用科研经费不干科研的事情,恐怕只有丢官丢帽甚至党纪国法伺候了!
科研经费用于科研,是让科研事业返璞归真、回归本位,既是当下反腐倡廉的需要,更是长远科技强国的必然。(文/毛开云 网络媒体著名时政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