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经网 Sccsbbs.Com-媒体聚合门户·谈论影响中国
  • 首页
  • 中国故事
    •    北京故事       川渝故事       云南故事       浙江故事       企业故事       余刚讲酒故事   
  • 中国收藏
    •    鄢宏如讲古瓷       名家作品赏析       发雕发明家黄鑫   
  • 中国歌曲
    •    中国歌唱家       著名歌唱家汇   
  • 名人
    •    周德文经济理论       黄怡竞       郭喜林       蒲裕敏       吴烈       沈宏胜       全球征文       肖炎方       名人汇   
  • 黄晨灏文集
  • 文旅
    •    现代作家       旅游   
  • 社科
    • 法制
  • 华商走世界
    •    浙商走世界       川商走世界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康安诺股份   
  • 医疗保健
    •    冯端容讲养老故事       福美生物       新渔故事   
首页 > 科技 >

“人工增雪”是福是祸?

2011-02-16 | 来源:未知
小字号

连日来,华北大部分地区接连普降瑞雪,给连绵百余日的旱情带来一些缓解。人们在喜迎飞雪的同时,也对气象部门的人工增雪技术越发好奇。

  人工增雪效果几何?

  【疑问】网友“changjian”发帖说,政府动员这么多人力物力增雪,而有关部门却没有公布实际增加了多少降雪量,人工增雪到底有多少效果呢?

  网友“津津乐道”通过微博说:(北京终于下了)2011年第一场有规模的雪。高兴的同时,又有一丝不安——为了缓解旱情,在实施人工增雪作业!这雪真假难辨,让人多少有些不爽!

  【回应】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主任郭学良介绍,目前全世界每年有30多个国家开展这项工作。其原理是通过飞机、火箭等运载工具向云中播撒催化剂促进云水向降水的转化过程和提高转化效率,如播撒碘化银催化剂,形成大量的人工冰晶,促进云中过冷水冰晶化而形成降水。这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北京市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蔷说,如何评估人工增雨、增雪效果,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因为作业时不能准确区分,哪块雪是人工增的,哪一块是自然降的。

  张蔷说,一般来说,人工增雪的效果比较明显,条件合适时在影响区域内增雪量一般可以达到15%到20%。

  人工增雪会带来环境污染吗?

  【疑问】网友“为看你一眼”通过微博说:北京连续下的两场雪都采用了人工增雪的办法,即向云层中播撒碘化银,银是重金属,对环境不会有影响吗?

  【回应】郭学良表示,人工增雨增雪是一个微物理过程,而不是产生新物质的化学变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经常使用的干冰、液氮、碘化银等催化剂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干冰、液氮汽化后成为二氧化碳和氮气,它们本身就是空气的组成部分,对环境不会产生影响。碘化银中的银离子是重金属,但碘化银用量极小,分散在很大的区域里面,单位面积的含量微乎其微。

  从2003年开始,北京一般夏季会在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区域进行较频繁的蓄水型人工增雨作业,而且每半年对水库水体进行检测。数据显示,夏季水库里银离子的含量远远低于冬季检出的含量。张蔷说:“到目前为止,北京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使用的碘化银对环境、水体没有造成任何影响。”

  人工增雪划算、安全吗?

  【疑问】网友“一见如故”说,看报道,人工增雨的频率越来越高了,这样做到底是不是经济呢?网友“FYAN”发帖表示,人工增雪时,听说还要发射炮弹,这样做安全吗?

  【回应】张蔷说,碘化银的采购成本并不高,前几年大概是1000多元一吨,就算是有些市场波动,一吨碘化银还是能做大量的烟条。至于干冰等其他催化剂,价格也不会太高。

  张蔷介绍,“我们每年都要对下垫面(人工影响的区域)进行调查。比如说这个地方原来没有住人,现在住了人了,那么火箭发射仰角就可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缩小影响区域。”

  另外,在确定了火箭作业区域和范围以后,在作业前,人影部门将会发布一个安民告知,通知相关区域的民众提前做好准备。

  “北京兔年这两场雪,我们都采用的是高山地基烟炉燃烧碘化银增雪的方式,不涉及高空射击,基本不造成危险。”张蔷说。 

  (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  “中国网事”记者  张  舵   张淼淼)
 

(责编:李伦)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

相关新闻
  • 签约15个项目71.5亿元!民权第七届冷博会开幕
  • 研究:一种基因突变可助推肺炎链球菌产生耐药
  • 一种纳米材料,以99.99%高纯度领跑行业
  • 政策助推智能网联汽车“驶”向万亿级产业赛道
  • 美国医生第二次将转基因猪心脏移植给患者
  • 新型电力系统需加快关键技术创新突破
  • 国内首条L4级别自动驾驶智慧高速应用在即
  • 若“一车一桩”,小区扛不住:新能源私家车充
  • 全球首个基因工程菌团体标准在浦东发布
  • 科技人物 |汪应洛 | 做心怀“国之大者”的大
热门排行
  • 1张雨:科研腐败部长怒 后果是否真严重?
  • 2以勤奋和智慧造就“长生不老”
  • 3屠呦呦喜获诺奖,科学界仍需努力
  • 4苗凤军:神十飞天再扬国威
  • 5唐杰强:人才支撑 夯实中国科技创新之路
  • 6郑勇:留下高科 腾飞未来
  • 7科研经费漏洞亟需制度补台
  • 8河北蓝领发明家成功三部曲
  • 9顶天立地是科技战略的关键
  • 10科技部:科研经费应真正全部用于科研

关于儒经网 | 意见反馈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红墙信息 | 备案号:蜀ICP备16001277号-1

评论员投稿邮箱: 儒经网 黄晨灏< 499109669@qq.com >

儒 经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6-2025 by www.sccs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