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上班结合业务报一则消息,一口气撰写一个言论稿件投给相关报刊后,杂文会友,切磋养生技术,陶冶情操。
“十年兵团情 多少不眠夜 回首四十载 北望朦胧月 静看南飞雁 远看老头山 阅尽依稀雪 化作悠悠叶”博友“老头山”进入我的博客阵地,回访研读他《乾隆清晨养生三件事》《心地善良才会健康》很有共鸣。比如:乾隆皇帝在位60年,活到89岁的养生秘诀——第一件事:深呼吸。第二件事:四方眺。第三件事:净大便。
张金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拥有“中国小儿外科之父”的称号。已90多岁高寿,却依然坚持每周两次门诊、一次教学查房和周末查房。他说:“我就一个原则,觉得我今天能干的事,明天就应该还能干,昨天能干的今天为什么就不能干了呢,靠的就是这种信念。”这种信念也正是他的养生之道。
无论,乾隆皇帝,还是“一生努力,两袖清风,三餐保暖,四邻宽容”的张金哲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研读上述文章,我意识到我或多或少也正在按乾隆与张金哲的养生术工作与生活。比如:我几乎每早,无论刮风下雨,都是徒步从机关大院到汉江仁义街码头学练太极拳与气功。类似深呼吸;四方眺;净大便,也是早上必修课。
至于宗亲张金哲工作模式,也是我28年从文的写照。至于学雷锋,我也没少干。比如:昨晚,我在本市中山公园正在太极鸳鸯树(两棵石榴树长在一起)练功夫,一位大姐靠近我:“兄弟,可否讨教一个问题?!”
“有事请讲?!”
“我腰椎有问题,去医院又是牵引,又是按摩,还是不见好。又狂骑自行车等,还是无法见好,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根治这个毛病呢?!”
“老大姐:请在树林小走几步?!”
对方按我说的当着我们几个健身的群众,来来回回走动大概30多步。
“大姐,自己觉得走路,与大家有何不同?!”
“我一个腿短,一个腿长,走的不规范。”
“请问大姐,年纪多大?!”
“快六十岁。”
“先建议,学会走路,再谈其他。”
“大兄弟,到底我走路啥问题?!”
“大姐,走路属于一条线,还带内八字。”
然后,我帮她分析,如此走法,对身体的危害性。对方也感叹:“跟医生分析的差不多。”
至于“吊斜膀”姿态,根子在颈椎包括两肩膀存在问题。我又结合我平常研读的中医书籍,以及习武体会,给她分析“一字线”形意拳“趟泥步”走法与她“内八字” “一字线”走法不同效果。
“大姐:建议不要骑着自行车,狂跑。因为60岁以上属于老人,大姐年纪正要过渡到老人队伍。也就是说,骨质等都在衰退,又如此坐在车上不同,狂骑必然会伤及腰部器官。”
最后,这位老大姐在我指导下,学会中山公园“三块砖”(太极步)走法,也就是左右脚各自踏一块砖头,中间一块空着,如此两脚间距恰好与肩膀同宽。
而后,按照《太极十要》一些要求,头顶悬、额微收、两眼平视前方等,规规范范学会了走路。
可以说,养生属于一门科学,包括一般的走路也是一门学问。“太极步”走法好处在于脚底涌泉穴上来的气血,恰好被肩膀的肩井穴盖住,这样气体都不会在体内乱传,而后沿着大椎穴等抵达头顶百会穴。加上,再按照太极拳走法去走,上下血气畅通,自然人的疾病都是治愈。因此,做好事,未必非要穿着志愿者服务,或上街扫地,或其他,类似给身边人提供一个好的健身方法,也是做好事。如此观点,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张俊杰 湖北省老河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