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9月,就在毛泽东即将进入70周岁的时候,他在修改《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时深刻指出,在我们基本解决了社会制度问题后,“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为此,他特别提出:“应当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
“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这是一种尊重现实基础上的逆向思维,初听起来似乎有点“低估”自己,但“大智慧”正在这“挨打”之中。在一些人看来,如果我们在工作中总想到“挨打”,那就太消极了。正因如此,有的干部“上任”伊始,不作调查研究,不作深入思考,就非常高调地烧起“三把火”,按照自己的“既定目标”,来一番风风火火的“变革”。很多时候,这种凭自己想当然而烧起的“火”,很快就会被残酷的现实浇熄。这样,工作弄得虎头蛇尾,正所谓“希望越高,失望越大”。
须知,没有尊重现实的“三把火”,其实就是一种“瞎折腾”,就像景阳冈的老虎,那“扑”“掀”“剪”三招都不灵时,劲儿就先泄了一半,还有多少信心和勇气呢?毛泽东同志提出“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的观点时,“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就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不“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那相应的“部署”就成了空中楼阁。不尊重现实而一味好高骛远的行为,其实就是官僚主义作风的体现,凡事一切以“我”为中心,一切都考虑得过于理想化,结果适得其反。
毛泽东同志当年的观点,在当前或以后的工作中,也同样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今年,“十三五”规划、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收官”,但“十四五”规划又即将“开局”,我们的“奋斗”永远在路上。不管是哪一项工作,如果不讲调查研究,不从“挨打”思维入手,单凭自己的一腔热血,即使工作“大刀阔斧”,往往也弄不到“刀刃”上。就拿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来说,要攻克“堡垒”,首先就要想到这是一个很不容易脱贫致富的地方,再从具体的致贫原因入手,深入调研,广纳民意,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脱贫方案。
毛泽东同志还说:“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我们的每一项工作,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战略上要蔑视敌人”,就是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才会在工作中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战术上重视敌人”,就是在制定方案以及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能过于乐观,要有最坏的打算,才会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自觉性和警惕性。惟其“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的部署,才是正视困难,敢于挑战的表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不断地取得成功,从胜利走向胜利。
清˙程麟在《此中人语·成衣匠》里说:“善于治家者,尚其防患于未然哉。”强调的就是“治家”要先知“患”,才能“防患于未然”。治家如是,治郡县、治国家岂有异乎!“未然”即是隐患,必须从最坏的角度去观察思考,才能”发现“未然”之“患”,继而对症下药,产生显著的“疗效”。是故,唯有看清自己的不足,正视与别人的差距,“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才是一种尊重现实、善于筹谋的智慧思维,值得广大党员干部深思而笃行之。
(文/黄自怀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先滩镇关口实验学校)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