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国务院扶贫办获悉,各地继续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截至7月31日,易地扶贫搬迁基本完成,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扎实推进,消费扶贫行动起步良好,脱贫攻坚督查和普查有序推进。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彻底解决全国目前尚未脱贫的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近几年来,国家通过各项措施加大扶贫帮扶,积极地改善了基层贫困人群的居住环境,特别是对一些极贫困地区实施了扶贫安置,体现了党中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易地扶贫安置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政策,既是一项政治任务,又是一项基础性民生工程。但如何使搬迁对象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保障全面加强,收入水平明显提升,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笔者认为,各级政府应多措并举打好扶贫安置“组合拳”,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
基础产业发展不落后。产业稳,是实现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基础性保障。只有实现产业、创业、就业齐头并进,才能确保贫困群众真正“搬”进幸福新生活。因此,各级政府在实施扶贫安置的同时要坚持搬迁安置与产业配套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验收,充分利用地域、气候和基础条件优势,因地制宜,统筹谋划,长短结合,大力发展见效快、有收益、可持续的特色产业,既要解决好眼前脱贫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发展,突出一村一品,走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之路,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同时,要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将产业发展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考虑,真正实现让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异地搬迁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实现真脱贫,脱真贫。
基本公共服务不掉队。基本公共服务一般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是缩小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的现实表现。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服务既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因此,各级政府在实施扶贫安置过程中要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坚持“缺什么补什么”,保障安置区水、电、路、网、房等基本居住生活条件,合理规划配套建设安置区便民生活超市、综合服务社、餐饮服务、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场所,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同时,要统筹解决好搬迁群众适龄子女入学、健康医疗、文化娱乐等问题,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和各类保障政策转移衔接工作,切实维护好群众根本利益。
基层组织建设不走秀。脱贫攻坚离不开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基层组织虽说权力不大,管辖的总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都与群众息息相关,同时也只有他们才最了解基层群众的根本需要。同样,在扶贫安置地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党建对基层治理的统领非常重要。因此,各级政府要积极探索易迁集中安置点管理办法,创新易迁人口“人地分离”户籍管理模式,加强易迁集中安置点自治社会组织建设,充分调动安置点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要引导基层群众树立“建设幸福家园,我们共同行动”的理念,广泛开展文明安置区、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增强居民对安置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作者:陈宇宇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新桥村村委会)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