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以人民为中心”是《****************》第三卷的关键词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将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作了进一步升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凸显。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之点就在于把“人民”深深地烙写进了历史。历史从来都是人民的历史,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史的人民色彩才更加浓厚。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既符合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更凸显了民心向背对于革命事业成功与否所起的关键性作用。有了“人民”的支持拥戴,党的事业才能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胜利走向胜利。
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不屈的中国人民,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如今,华夏儿女行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崭新的“十四五”规划即将开局,“人民”的地位将越来越高。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论述中,“人民”始终是核心,要求“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是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场脱贫攻坚战和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就已经向世界昭示:中国人民是顶天立地的。
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党始终以“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姿态迎战困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建设得繁荣昌盛,其根本原因就是自始至终把“人民”作为自己坚强后盾和力量源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也表明了“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王国的根本所在,也是区别于许多国家执政模式的关键所在。特别是一直牵挂人民群众的习近平总书记,那份“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让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振奋、斗志昂扬。
改革开放四十年,在一些列惠民政策下,大家从基本解决温饱到部分实现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路走得艰难,但也走得辉煌。实践无数次证明,只有依靠人民,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民生工程更成了最主要的工程。“一切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坚决地干、一刻不停地干”。在脱贫攻坚中,为了解真实的农村,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走进很多农家,实地考察调研,与百姓亲切交谈。这样,保证了此项工作的“精准”,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的“扶贫”策略也更能收到良好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再次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从微观来看,我们党要让每一个群众都过上好日子;从宏观来说,紧紧依靠人民,才能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建成现代化强国。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做好每一份细节性的工作,才能让人民满意,创造出时代“伟业”!
(文/黄自怀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先滩镇关口实验学校)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