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赞扬他“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向这位“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学习。我会牢记总书记嘱托,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这是8月10日《光明网》刊发的“项目团队”记者整理的对河北农业大学党委组织部副处级组织员、扶贫干部郑大鹏的采访报道。从郑大鹏的口述中,我们更能深刻地认识到“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同志那“全心融入群众”的精神,更能体会到这种精神对其他扶贫干部的鞭策和激励。郑大鹏主动报名,担任张家口市张北县许家营村第一书记,正是充分发扬李保国精神,全身心投入,用两年多的时间将贫困村的产业发展搞得如火如荼。这种“全心融入群众”的理念,永远值得党员干部学习践行。
李保国作为一名河北农大的教授,在********和科技创新第一线一干就是35年,困难再大,工作再苦,丝毫没有动摇他的为民情怀。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就像寓言中的太行、王屋二山,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此前,《人民日报》在报道追授李保国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新闻时,曾以《“铁人”李保国》为题,高度赞扬了他的这种王进喜一般的“铁人”精神。
不难看出,李保国精神的精髓所在,就是“全心融入群众”,让群众脱贫奔康是他毕生的追求。而郑大鹏作为主动报名的“第一书记”,面对贫困村的种种困难,没有丝毫的胆怯和退缩,而是深入调研,细化到每一户每一人。为了激发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他还经常给村民们讲李保国的故事,鼓励村干部、年轻人走出去参观学习。面对村民传统种植习惯后对技术指导的“不以为意”,郑大鹏还专门开辟“示范田”,农民种什么他们也种什么。通过这样的“比拼”,让事实说话,从而赢得乡亲们的信任。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奥斯特诺夫斯基的名言永远都应当是这共产党人的座右铭。李保国同志正是这样,一生就一个“拼”字了得。拼什么,不是拼待遇,拼享受,而是拼奋斗,拼实绩,拼成果,拼奉献……李保国的“情怀”,确实贵在“坚守”。在山乡村野、田间地头,如果是拍个电视镜头“秀一把”,那再苦再累,再难再险都不足为奇,而35年的坚守,没有“全心融入群众”的“拼”劲,是断然做不到的。
“我会牢记总书记嘱托,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这是郑大鹏发自肺腑的声音,既是感慨,更是决心。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仍需要“攻坚拔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更需要“攻坚拔寨”!像李保国同志那样,“全心融入群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正是取得“攻坚拔寨”步步胜利的“法宝”,广大党员干部当拥有并笃行!
(文/黄自怀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先滩镇关口实验学校)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