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当历史的指针划向21世纪第20个年头,中国全面建成惠及14亿多人的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成功实现。这是中华民族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新的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保障制度的伟大胜利。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小康生活是奋斗出来的。为了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党员干部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接续奋斗,奋力决战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华章。
一件接着一件干,眼睛向下,埋头苦干。民生改善没有“最终解”,只有“更优解”, 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聚焦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统筹做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工作,科学谋划、统筹推进,不冒进、不贪功、上下看齐、左右兼顾,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原则制定民生政策,依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一件接着一件干,循序渐进提高民生水平。
一年接着一年干,不畏艰难,久久为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无论是群众最期盼、最迫切解决的“老、小、旧、远”等突出民生难题,还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亦或是“新基建”的布局、新经济新业态的培育壮大,都不是在极短时间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立足中长期战略,锤炼一年接着一年干的韧劲,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做到体民情、察民意、知民心、解民忧,把民生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加快形成发展新格局。
一任接着一任干,我将无我,共谱华章。“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民生工程要更加考虑长远效益,拓宽眼界、高瞻远瞩,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前谋划,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做好民生改善工作。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 要紧随老百姓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升级,接续奋斗、扎实推进。要求党员干部不仅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更加要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一任接着一任干,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胡臣臣 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人民政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