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去长沙,友人邀请到城郊一个山庄吃饭。上了一定年纪的人,尤其是从农村走进城市的人,最喜怀旧,农庄或许是当下最好的去处。
这个山庄古香古色,环境舒适,对我们这些异乡人很有诱惑力,不用说口味的地道和正宗,仅是房屋的装修就很有归属感。
楼道的墙上装裱着形形色色的田园风光图画,悬挂着奇形怪状的农耕物件,特别是那一件毛茸茸的蓑衣,引起我极大兴趣,看得入迷、走神,好一阵都沉浸在过往中,时而留恋,时而叹息......
蓑衣,曾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和回忆。在一些古装影视剧里,蓑衣引申出了大侠的意象,似乎成了武功高深莫测的一种道具或者伪装。
在水气氤氲、烟雨朦胧的竹林里,穿着蓑衣的大侠在绿色的竹林里匆忙赶路,偶尔使用一下技艺高超的轻功,便能看见蓑衣在天上飞。
明明不是下雨天,也有穿着蓑衣的怪人,其实他是武功高超的大侠。他行走江湖,隐藏自己的身份,用蓑衣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渔夫或者庄稼汉。
一身蓑衣的打扮,是大侠的标配,令无数武侠迷们为之疯狂和倾倒!
实际上,蓑衣并不稀奇,倒是非常简单,曾经十分普遍和常见。但是,现在的人或许对蓑衣不太熟悉了,就是对我们这辈70后的农村人来说,也只有模糊的记忆。
蓑衣,是用草编织成的,厚厚的像衣服一样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也有的蓑衣是用棕叶制作的,称为棕衣。
而在我们老家一带,因山高林密,木材丰富,棕树特别多,常常用棕毛(棕皮)编织成蓑衣,更结实、更防雨、更暖和。
蓑衣并不复杂,一般制成上衣与下裙两块,我们那里的蓑衣却仅是一件长长的“披衣”,相当于现在的大棉衣或者风衣,穿在身上与头上的斗笠配合使用。
这种雨具穿在身上,劳动十分方便,深受人们青睐。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化纤产品的出现,蓑衣结束了光荣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转而成为旅游纪念品和室内装饰品了。
不过,在偏远的山区人家,直至上个世纪末,依然还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喜欢穿蓑衣。这也许是一种习惯,但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情怀。
记忆中,父亲对蓑衣一直情有独钟,我家对蓑衣有着割舍不了的感情。
以前,家里非常穷苦,当我懂事的时候,虽然进入了用胶布当雨具的时代,可是在雨天劳作,在我的印象中,父亲的形象永远是头戴斗笠、身着蓑衣,从来没有见他打过伞,或披过胶布。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时买不起伞和胶布,而山上棕树比比皆是、应有尽有,只要勤快,随时都可以制作蓑衣。何况,山区的冬天十分寒冷,雨雪天气,如果披上厚厚的蓑衣,也能御寒防冻。
于是,蓑衣不但成了我家遮风挡雨的雨具,还成了过冬取暖的棉被。
由于买不起棉被,寒冬腊月,寒风呼啸,睡觉时,总是被冷得瑟瑟发抖,漫漫长夜,不知怎样才能熬到天亮。这时,蓑衣就派上了用场,在薄薄的、旧旧的被子上压上一两件蓑衣,身上立即就暖和了。
多少年,我们就这样靠蓑衣度过了漫长的冬季、挺过了艰苦的岁月,迎来了春暖花开、过上了美好生活。
往事不堪回首,幸福来之不易。看到久违的蓑衣,我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从而也让我对蓑衣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便急切地到百度上去了解蓑衣的相关文化内涵。
蓑衣在我国历史悠久,最早使用且使用范围最广的原始雨衣叫“袯襫”(bó shì),就是后来统称的“蓑衣”,出现于先秦时期。
《国语·齐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条里提到:“脱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袯襫,沾体涂足,暴其发肤,尽其四肢之敏,以从事于田野。”
这是齐国农民遇雨天做农活时的装束,从管仲所述来看,袯襫的防雨效果似乎不是太理想,农民虽然身着袯襫,但身体还是被雨水打湿了。三国吴国学者韦昭释之为“蓑襞衣也”,清代郝懿行《证俗文》说得更具体:“案袯襫,农家以御雨,即今蓑衣。”
蓑笠是农耕文明的缩影,记录了人类前行的足迹。它类似于今天的雨衣,不过更加环保,具备挡风、遮雨、保暖及灵活操使的功能,比如外出狩猎过夜时,可用作睡垫,既温软舒适,又防潮防湿;平时做农活,穿着蓑衣,头枕斗笠,可躺在田间地头歇息。
与伞盖一类雨具相比,蓑衣不仅避雨效果好,而且空出的两只手可以干活。同时,编织蓑衣的棕榈所散发的气味,让虫子和蛇不敢靠近,故可避蛇驱虫。
塑料未普及时,农民离不开蓑衣。为了不误农时,即使倾盆大雨,也要在田间地头劳动,蓑衣起了重大作用。
蓑衣外形和功能所体现的编结设计思维,成为体现中国农耕社会中极具地域特色生活方式的重要物证,成为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有机器具,并延伸出独特的文化价值。
所以,古代的文人墨客对蓑衣也相当推崇,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和笔墨。
想起蓑衣便会想起古人,就想起那一首首、一阙阙赞美蓑衣的诗词,那一段段、一句句描述蓑衣的文段。
于是,不禁手捧书卷,细细地品读。读着这样的佳作,感觉诗文很有韵味,蓑衣亦很唯美。
晋朝葛洪在《抱朴子·钧世》记载:“至於罽锦丽而且坚,未可谓之减於蓑衣。”
唐朝写蓑衣的诗歌非常之多,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比如刘禹锡的《插田歌》:“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就是一张夫妻照;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是一幅山水画;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更是一幅风景图。
还有陆龟蒙的《奉和袭美添渔具五篇·蓑衣》:“山前度微雨,不废小涧渔。上有青袯襫,下有新腒疏”;郑谷的《雪中偶题》:“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吕岩的《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这些诗句,无不写出了蓑衣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到北宋,苏东坡更是把蓑衣推上了一个更高的意境,在《定风波》一词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历沧桑”,表达了苏轼在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巨大打击和苦难后,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及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明清时,雨季出行人们大多都带蓑衣。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了当时一条流行谚语:“上风皇,下风隘,无蓑衣,莫出外。”而《红楼梦》也有描写:“一语未尽,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
而且,在不少古画中,蓑衣一直都是钓鱼爱好者的必置装备。
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发展,蓑衣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对新生代来说,更是无缘一睹蓑衣的“真面目”了。
幸好,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食粮,所以还能在古文诗词里与蓑衣相遇,感受它的韵律之美和文化底蕴。
(吴展团 湖南省怀化市委网信办)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