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江、嘉陵江重庆段遭遇突如其来、历史罕见的洪峰。李克强一到重庆就赶赴受灾地区,强调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科学防洪调度,做好抢险救援、生产恢复等工作。(《人民日报》2020年08月24日第01版)
对于中国人来说,2020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一年。疫情防控刚取得阶段性成就,夏季暴雨又匆匆来袭,洪水如猛兽一般肆虐了长江沿岸的大片土地。面对洪水,我们的党和各级政府积极抗洪救灾减少损失。笔者认为,面对暴雨等自然灾害,不应只是在洪水来临时拦水修坝、转移群众,更应把灾前预防、事中救助、灾后复工复产等工作精细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面对洪水,做到预防为主。自然灾害虽说是难以人为掌控的,但建立健全洪水灾害预警与应急机制,是应对自然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有效的措施。自然灾害的发生我们无法控制,但减少损失我们却能做到提前预防。首先,高度重视自然灾害的预防工作是前提。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时刻紧绷思想这根弦将灾害预防作为日常工作来狠抓,防患于未然。其次,充足的后勤保障基础。人力、物力、财力是否充足,直接影响着能否在灾害来临的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及时进入抗洪救灾状态。最后,及时准确的预警能力,是减少灾害损失最直接、最有效的预防方法。虽说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是夸奖的话,但在自然灾害面前,万事俱备,也就不怕东风的到来。
抗洪抢险,以人为本是基础。对于能够做到提前预警的地区,提前转移群众是最能防止人员受灾的措施,但对于来不及预警和转移的地区,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优先抢救受灾群众。及时转移并做好临时安置,保障受灾群众在灾情期间的生活保障。对于遭受经济损失或人员损失的家庭,更要做好安抚工作,让受灾群众切实感受到党与政府的关怀。
洪水过去,不代表灾情结束。洪水虽然过去了,但救灾任务并未结束。受灾群众的安抚、受灾地区的重建、受灾地区的经济恢复及后期发展,也是抗洪救灾的重点工作。让受灾群众在灾后的生活有所保障,是受灾地区保持稳定的基本前提。虽说自然灾害无情,但人间有爱,灾情之后一定要及时、积极的进行灾后重建工作,迅速恢复经济生产与地区发展,让受灾群众能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生产。
抗洪救灾,不仅仅是对抗洪人员的考验,更是对党和政府应对自然灾害时的应急应对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执政党能否做到以人为本的考验。各地政府既要经得住自然灾害的考验,更要经得起人民群众的考验,努力为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熊平东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司法局)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