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帮扶单位带头参与的消费扶贫切实推动了贫困地区产销对接,给乡亲们的脱贫吃下了定心丸。然而,部分扶贫农产品过于依赖帮扶单位“包销”,自身缺乏市场竞争能力,还可能被无良商家“薅羊毛”。(8月24日 半月谈)
据报道,有事业单位员工透露,一些扶贫农产品摆在网上的照片看着光鲜,自己领到手的外观和质量却和宣传对不上;东部某公司为员工发放慰问套餐,采购自北方某贫困地区,有员工比价发现,套餐总价及其中多款农产品单价比市场价高出不少。例如2斤小米套餐价35元,某电商平台售价19.8元;茶树菇75元1斤,在网上买35元1斤。
无论是帮扶单位带头参与消费扶贫,还是电商助力脱贫,无疑都是促进扶贫农产品销售的好办法。然而,价高质次,甚至可能是“三无产品”,已经是不少人心中对扶贫农产品的刻板印象,加上问题农产品退货有“阻力”,这样以来,参与消费扶贫的员工难免会有点“心不甘,情不愿”,但是又因是“慰问品”、“任务”、“扶贫献爱心”等原因不好意思拒绝,只得接受。当然,这样的农产品,其实未必真是扶贫农产品,而是被一些中间商钻了政策空子、薅了扶贫羊毛。
一方面是帮扶单位只能“愿打愿挨”,另一方面是无良商家可以“予取予求”,扶贫农产品销售为何陷入“包销”怪圈难以自拔?一是农产品没标准,销售没有渠道,中间商层层倒手,抬高了价格;二是交通不便利,外销没有通道,收入没有运费高;三是跟风种植特色少,难以形成品牌。商品同质化、价格又不亲民,就算上了电商平台,也很难打开销路,只能依靠平台引流量、政府发补贴来维持销量。
打破扶贫农产品“包销”怪圈,需要尽快转变帮扶思路。一方面,应尽早将产业扶贫的发展思路调整至市场频道,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造农产品品牌方面下真功夫;另一方面,政府应提供资金和政策倾斜,引导更多物流企业在贫困地区关键物流节点新建、改建现代化仓储流通体系,提升物流能力,减少贫困地区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有效提升品质和价格竞争力;三是推广超短供应链模式,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精准对接;四是设法引有能力有技术有资源的“新农人”返乡,重塑乡村发展生态,激活乡村市场化发展前景。
(乔薇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委组织部)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