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又是一年“七夕”节,那流传了千百年的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却依然为人们所传颂。此时此刻,不禁又忆起了那天给学生一起学习《牛郎织女》时关于对“王母”的讨论的情景来。
本来,不管是《牛郎侄女》还是《天仙配》之类的民间故事,都寄托着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基于大家都喜欢把着此类故事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所以就要引导学生明白“王母”是封建统治者的象征,牛郎、侄女当然就是广大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的化身了。所以,对于“日久天长,王母娘娘也拗不过她,就允许她每年农历七月七日跟牛郎会一次面”这一句的理解来说,有问题问“是不是王母的恩赐?”。
对于这个问题,传统的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资料的答案大致都是:不是王母的恩赐,因为这是织女斗争的结果。这一答案正是符合传统的分析方法的——统治者太凶残,人民就要反抗,反抗就会有收获。由于形成了这样的定式,所以这类问题一般都是“先生讲,学生听”而已。但是,这些十多岁的小孩子眼可谓打开“脑洞”,认为“是恩赐”和“不是恩赐”的几乎各占一半。
认为“是恩赐”的道出了许多理由。比如:有的说文章前面写了王母专横、凶残的秉性,对织女的两个孩子都“推开”就是,对于这样“凶残”的人来说,能允许他们每年会一次面的确算是一种“恩赐”了;也有的说,织女毕竟是王母的外孙女,不管怎么说,那份亲情还在,况且,织女败坏了门风,损害了尊严也是事实,王母虽然凶残,但毕竟是喜欢织女的,所以在“拗不过”的情况下就允许了,当然是“恩赐”了;还有的说,王母身在天庭,当然要按天庭的规矩办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嘛,王母能够在执法的过程中“六亲不认”,不正是应该的吗?因此说,王母是对织女“恩赐”了……孩子们充满人性化与现实化的思维真的让人折服。
认为“不是恩赐”的也理由多多。有的说,王母心里恨透了织女,但织女还没犯“杀头之罪”,而织女老是缠着不放,长期下去也不是道理,所以才在实在“拗不过”时勉强答应的,那是一种无可奈何,根本不是什么“恩赐”;更有的说,王母如此凶残,是绝对不会“恩赐”的,她之所以要答应织女,完全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因为前文讲了织女所织的彩锦被王母拿来装饰天空,如果织女“自杀”了,谁来给王母织锦啊,所以那不是“恩赐”,而是“利用”……孩子们那新奇而又满有道理的思维,真的让人慨叹。
面对孩子们如此活跃的思维,一定要把孩子们引领到“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反抗上来,的确有些费神,什么是“封建统治”?这对生在改革开放时代,没学过中国历史的山区小学生来说,确是困难。但就这样收场吗,还没达到目的呀;否定孩子们的说法吗,那是扼杀孩子的智慧呀,真的进退两难!最后,我在肯定并表扬了他们的答案后,还是将“标准答案”告诉了:这不是王母的恩赐,而是织女不懈斗争的结果。
从这件事情推而广之,我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可能真的是“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是,如果用一种思维来强加给别人,那理解起来就被动了。那么,对于基层工作来说,特别是对基层干部的考核,或是对某些群众的看法,都应当有多角度的思考。就像这位“王母”一样,只要从全方位去思考,也就有了全面的认识,对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造也是大有裨益的。今宵“七夕”话“王母”,最喜“牛女”渡鹊桥,不管是不是“恩赐”,也都是千古之佳话,值得好好领悟之。
(文/黄自怀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先滩镇关口实验学校)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