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四川达州。宣汉县胡家初级中学一班级,62名学生每人都是班干部。除班长、学习委员等职务外,班级还设有负责管理电灯、风扇甚至厕所的班干部。班级李老师称,这样的设置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提升责任感。(9月23日 澎湃新闻)
这则消息的看点就在“62名学生每人都是班干部”,自发布后,在网友中引发的议论颇多,褒贬都有,但更多的是指责这样的做法“弊大于利”。然而,只要我们真正深入到中小学的班级,了解班级的具体情况,可能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一个班级就是由数十人组成的小集体,也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在班级群像中,无论兴趣爱好还是学习成绩,抑或办事能力,从来都是各有所长,没有绝对的“权威”。“每人都是班干部”并不是像有的网友理解的那样容易把班级搞乱,相反,只要“任命”得当,“管理”得当,还能提高孩子的“服务”意识,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发挥个人长处,凝聚班级合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在这里强调的,就是后来韩愈所说的“术业有专攻”。“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并不是说那几位什么能力都比孔子强,而是专注于某一方面而已。在一个班中,如果仅拿考试成绩来衡量,那当然优劣自见,按常理,班干部非成绩好的不可。然而,班级的运作并不是靠某一方面的“权威”来实现的,而需要群策群力。有的成绩不好,但热爱劳动,任命个“劳动委员”有何不可!再说,如果仅靠几个有“权威”的班干部事必躬亲,那诸如电灯、风扇管理等细节工作就会成为“死角”。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让他们分别“认领”一个班干部“岗位”,再由老师“任命”,那将极大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起班集体的强大合力。
培养服务意识,增强责任担当。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一切工作干部,无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中央领导是人民的大勤务员”。那么,这样的理念也应当渗透到班级的管理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班干部”不是用来指手划脚的,而是用来“服务”的,为班集体服好务就是班干部的神圣职责。有了这样的“服务”意识,班干部就不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并能在“服务”中乐此不疲。“每人都是班干部”其实只是责任的细化分工而已。让每个同学都以班级“主人”的姿态开展工作,还要接受大家的监督,在自己负责的小范围内责任心更强,完全可能把细节性的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综合管理,促进良好班风。“每人都是班干部”,并不像有的网友说的那样平时表现差的学生,终于有了一次“当官”的机会,过了一把“官瘾”,尝了到指挥人的“甜头”,体会到管理者的权力瘾。谁说班干部就是“指挥人”的,就是玩“权力”的!相反,让那些在某些方面“表现差”的学生根据特长当“干部”,还会让他们找回自信,也许还会影响其人生走向。就像“风扇管理”“厕所所长”这样的“班干部”,其实就是“监督岗”而已,主要工作就是“服务”。前面说到,所谓的“都是班干部”不过是班级管理的责任分工而已,班长、学习委员这样的“岗位”也不是人人都去干的,因此,“每人都是班干部”并不影响班级的综合管理,反而会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新时代的思政教育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班干部的培养是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倘若仅仅从单方面的“权威”上去培养“班干部”,那就走错了育人的方向。党员干部要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归根结底就是要增强“服务”意识和“公仆”情怀。而“服务”意识的培养就当从娃娃抓起,从“班干部”抓起。“每人都是班干部”这样的举措,其实和党员干部认领“微心愿”的形式不谋而合,只要精准“识人”,精准“任命”,精准“监管”,那将大地增强孩子们的“服务”意识,为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良好的铺垫。(文/黄自怀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先滩镇关口实验学校)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