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24日报道,近年来基层治理创新成果成为形式主义重灾区。有些创新是上级确定的试点,有些是基层自选的“特色工作”。一些地方不管有无必要,形式上总要弄点“制度创新”。这样做不仅能在年终考核时增加亮点,而且能争取更多资源。客观上,基层只要在做事,大都会有可资总结的经验做法。
基层创新形式主义泛滥,根源在上面。推动从严管党治政以来,自上而下的考核督查、巡视巡察、工作测评较以往多了起来,领导干部下基层就像“下饺子”。上级部门督查下级单位、考核下级干部,目的是传导工作压力,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切实担当作为、履职尽责。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有些地方有些部门,上级督查考核下级成为甩锅的新渠道,甭管属地管理、行业主管,只要能沾边,一股脑儿往基层甩,到了时间“一锅端”。下级面对上级传导下来的压力,疲于应付投其所好,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只要迎合上级“口味”,形式不形式的不重要。如此,基层治理创新标新立异,吸引上级眼球的做法,就不难理解了。
追根溯源,还是作风问题。上级考核下级,本应该根据下级单位落实情况、资金使用、成效数据、群众满意度等数据检查测评,但有些上级单位“走捷径”,习惯通过上报推送的经验做法、工作总结、简报报表看“效果”,甭管其中数据是否“注水”,只要纸上功夫干净到位,实在不实在不重要。如此,浮夸的形式主义文风盛行,上下级部门之间心领神会,简单的一件事,可以被描述成惊天地、泣鬼神般的存在,明白人暗笑,糊涂人点赞,既达到了宣传效果,又获得了上级认可,下级乐于奉承。
细细品味,所谓“创新”其实是在部门与部门、干部与干部之间来回揉搓,忽略了老百姓这个创新载体的获得感和认可度。甭管文字多酣畅、图片多柔美,对创新成效最有发言权的是老百姓。可惜的是,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很少向老百姓问政,即使问了也走了形式主义的道路,有些问题被下级单位“截胡”,真实民意并未上达,不明真相的上级部门蒙在鼓里,沉浸在肆意吹捧的文字报表中自我感觉良好。基层创新成为形式主义重灾区,既有少数基层单位滥竽充数的投机取巧,又有上级部门不问基层的懒政怠政。
所以,反对基层创新形式主义,从接地气开始,才能减少文字报表的造作。这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在制定政策、投放项目、配备资金、限时落实等方面接地气,既要考虑政策时限的实用性,又要考虑项目资金的可操作性。给基层留足“自选动作”的空间,才能有实创真新的可能。同时,改变督查考核方式,既要严防短视政绩浑水摸鱼,又要注意考核“纸上谈兵”。要发扬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既要亲临现场考察询问,又要问政于民检视效果;既要文字报表做实,又要做法与报告一致。把基层治理的真实做法、真实问题、真实民意搜集起来,形成科学民主的成果评价体系,才能杜绝文字报表“注水”,摸清真实水平。
(萧秋林 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农业农村局)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