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站45岁男销售猝死,家属对死因无异议,但医生有异议!”25日晚,微博大V@急诊夜鹰的发帖获得大量转发及关注。@急诊夜鹰在帖子中质疑地铁方“拒绝”企业和个人捐赠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这一“急救神器”,在明知心脏骤停有效急救措施的情况下“装傻”。很快,北京地铁内未配备AED的现象引发网络热议。(9月28日《春城晚报》)
一名年仅45岁的乘客在地铁站因突发心脏疾病而猝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伤”。然而,偌大的北京地铁站竟然没有配备“急救神器”AED,只得眼睁睁地看着这名乘客猝死,这更是一种“悲哀”。而原因竟然是因为地铁方“拒绝”企业和个人捐赠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这一“急救神器”,而导致地铁站没有“急救神器”AED。怪不得消息一出,立即引发热议。
众所周知,AED是有效抢救心脏骤停者的“救命神器”。而心脏骤停者的抢救,最重要的是在最佳救治时间“黄金4分钟”内,通过心肺复苏术和电击除颤,使心脏恢复正常运作。之后,救治每延迟1分钟,患者的死亡概率将提高7%—10%,若患者在倒地10分钟内得不到有效救治,生还概率将十分渺茫。
而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中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SCD)的人数估计为54.4万人。猝死的原因多数是突发心脏病导致的心搏骤停。这就要求我们的城市,尤其是地铁站、高铁站等人员密集场所亟须跟进社会公共急救体系建设,而配齐配足“救命神器”AED便是最好“救命办法”之一。
虽然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目前我国城市在人员密集场所设置的AED数量仍有较大差距,但像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的地铁站也缺乏“急救神器”AED,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落后”。而且,正因为地铁站“急救神器”AED的缺乏,当地企业和个人曾要求捐赠AED这一“急救神器”,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好心”之举被地铁方给“拒绝”了。试想,如果北京地铁站配备了“急救神器”AED,这名突发心脏疾病的乘客就有可能被挽救过来,即使没有被挽救过来,那也是一种“安慰”。而如今却因为没有配备“急救神器”AED,这名乘客的猝死显然就是一种“遗憾”。可见,“急救神器”AED有没有配备,结局是完全不一样的。
但愿通过“乘客猝死地铁站”这一事例,能唤醒我们的相关部门能尽快在一些公共场所,尤其是地铁站、高铁站等人员密集场所安装“急救神器”AED,从而确保在紧急关头能够“用得上”,而切莫让类似的“猝死悲剧”再次重演。
(叶金福 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