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应该建设怎样的考古学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使考古再一次掀起了社会讨论热。考古可以带领我们穿越时空,领略先辈们的无穷智慧,能够增强民族自信,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了让尘封的文明重见天日,让沉睡的文化重焕生机,考古人扎根荒凉的田野,日复一日高强度工作,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考古人是中坚力量。
学习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老黄牛精神”。考古是很辛苦的工作,考古人扎根基层一线,工作任劳任怨,往往日出而作,日落也不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烈日下一晒就是一整天。将精力献给考古,将文物上交国家,考古人正是“老黄牛精神”的代表。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是党员干部的必备的品质,党员干部投身于基层这个服务群众的主战场,当感觉到疲惫、孤独、彷徨的时候,不妨想一想考古人,考古人常常在荒凉偏僻的地方工作,头顶烈日,用竹签和刷子小心翼翼地清理,一蹲就是大半天。越是艰苦的环境,越是沉重的担子,越能锤炼党员干部的意志和综合素质,在最艰苦的地方干事创业,在实干中不断坚定信仰、提高觉悟,奉献的人生才有意义。
学习认真严谨、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考古是件精细活,出土文物的筛、清,损坏文物的拼、粘,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谨、细致,任何环节出错都有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应该成为党员干部的追求的目标,既是工作目标,也是自我要求。像对待文物一样对待群众工作,因为任何一个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工作出错,让群众心寒。时刻以考古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踏实治学,定下“干则一流,出则精品”的工作目标,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不仅要“过得去”,还要“过得硬”,要出实效,要让群众满意。
学习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钉钉子精神”。对于一个有考古研究价值的地点,考古队员往往会花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的时间去研究和深度挖掘,这股挤劲、钻劲值得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去学习。为了实现民族复兴, 几代人上下求索,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干部是干事创业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是引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潮中勇立潮头。当下是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党员干部应以持之以恒的干劲,久久为功的韧劲,在奋斗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不懈奋斗。
(程风 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龙凤镇人民政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