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发现上午投出的业务信息被媒体刊用,考虑一天一个劲刊也不妥。故杂文会友,谈一谈早上学习武术的感悟。
比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花谢花飞花满天,落花成冢,谁人与共”……红颜老死或红颜空死,哪种不是幻灭?所以孤单也好,成群也罢,凋落或许是最好的归宿。花未央,夜未央,人未央,繁华寂寞,尘埃落定。读文友懒妖妖的《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红尘笑忘书·乱红成阵》(原创图文版)这几段,我都意识到她属于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
“难得糊涂”,步入中年后,我意识到对任何人与事,都不要过分投入,一切随缘分就好。
我属于马列主义信仰者,认为任何事情都是利弊共生体。不存在好与坏,善与恶。因为大家观念与处理问题方式方法不同,导致差异。
这几天,我在研究《达摩先天十八手》中,琢磨为何达摩能修炼成圣人,而我们俗人却不行。根子在于我们俗人观念太重。比如:按我们想法,别说“王子”,都是“土豪”我们也舍不得丢弃,更不会去面壁十年念经。问题是按我们俗人价值观衡量,达摩确实与我们“老婆娃子热炕头”想法不同,难道达摩真的分文不值吗?!
事实上,我们缺乏达摩的追求,更跳不出红尘的纷争。可以说,缺乏人生定力,是无法练好气功的。
比如:“混元一气为十八手这第一手,万法皆从此中出,诸巧尽从里边生,作为桩功是内劲培元法,万变之根本”这段从教科书《达摩先天十八手》看不出来,而这第一手确实属于太极拳的《无极式》,由此推测太极拳或许都源自于《达摩先天十八手》等古代拳术,并非那一个人能独出心裁创一套太极拳的,而是融合古代不少拳术而成的。
再如:“先排步直立,呼浊吸清,挣腰鼓肘,凝神听气,正体努目。”这是教科书言辞。
“以手朝上伸举,气贯三焦。左上则右下,两掌需平,掌心相印,名为朝天踏地。”也是教科书达摩十八手(十八罗汉手)言辞《朝天直举》。
不难发现上述文字《达摩先天十八手》第一手与第二手,都是后来太极气功第一招式。
像《朝天直举》都是《八段锦》的第一式。问题是达摩是高僧,佛教的创始人。
显然,从现有资料也难定夺《达摩先天十八手》是达摩在何时与何地创的,假如他在河南少林寺创造的,则河南都是太极拳与气功发源地。
假如他云游到汉江我们老河口创的《达摩先天十八手》,那么谁又敢质疑我们这里不是太极拳与气功发源地呢?!问题是现有证据无从考证,故都不敢下一个定语。因此,大家不要争论太极拳与气功发源地,也不要纠结这些细节,而是要去研究这些古代拳法的健身效果等。才符合当今我党提倡的体育强国战略要求。
其他拳友如何考虑,我不敢妄加评论。对我而言,都是要研究这套拳术的健身等技术。因为步入中年,即便我一拳能把拳王阿里打死,给我颁发一个世界拳王荣誉。而不到二年,我的身体却完蛋,让我都去见马克思。你说,这种武术技术,我学它何苦?!因此,我学武术,都是想提升身体素质,不给国家、社会、家庭、子女添负担,而不是其他名利。
问题是真琢磨这套气功,发现练起来确实很难到位。比如:《预备式》也即是我们如今太极各门派的《太极预备式》。
像“先排步直立,呼浊吸清,挣腰鼓肘,凝神听气,正体努目。”我业余分别在汉江老河口河边,城东广场,包括其他环境优美地方,反反复复实验,发现确实不容易练到位。
比如:桩功姿势: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向前,平行而立,身体重心放于两脚之间,双膝微屈,膝盖与脚尖在同一垂直线上。身体中正,头平项直,然后两手接线员起,合十置于胸前,距约五寸,目似合未合,垂帘内视,口似闭未闭,舌抵上腭。鼻呼鼻吸,任其自然。这些教科书技术必须到位才行,而且还需要“心定气闲,虚灵顶劲,尾闾下垂,松肩坠肘,实腹圆腰,气沉丹田”外,更关键的是彻底入静,才可以听到自己的“气息”细微变化。
至于《达摩先天十八式》第一式,也叫《朝天直举》达摩第二手,看似教科书“以手朝上伸举,气贯三焦。左上则右下,两掌需平,掌心相印,名为朝天踏地。”很简单,而细细把玩,也是不好去把握。比如:双脚如何姿态,与上下手如何姿态,内在意念与呼吸如何去运用等等。
我也是参阅其他古人习武图片以及苦练二年多的传统气功,才找到一点感觉。
至于古书记载:“久练此功者,筋骨强壮,内气充盈,精力充沛.一旦运功发劲,出手顿足可断砖碎石,用之击人,重如铁石击身,非常人所能承受。”也即是说,仅仅前两手,想达到上述境界都难于上青天,更不谈其他招式如何了。
至于以后几手,有待以后研究学习。
(张俊杰 湖北省老河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