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曾到四川阆中市作客的朋友,在闲聊中谈到阆中的“道台衙门”复建工程时,真是兴味盎然。他说,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欣赏道台审案、道台巡街、街头断案等情景剧,体验原汁原味的古官司文化。他还说,有不少的党员干部也来到这里开展有关的教育活动。
笔者没到过阆中,倒是之前听说这里有这么个“道带衙门”,还以为就是一处普通的“古迹”罢了。听朋友这么一说,倒还觉得新鲜,上网查阅,方知这个“复建工程”于2016年2月竣工揭碑,是全国现存的两处“道台衙门”之一。这个“道台衙门”,主要以“古官司文化”为思想“内核”,让游客在感受个“古文化”的同时,也接受新时代的“廉政”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就目前的旅游开发来说,“红色”元素的渗透已经成为共识,各地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景点。而这里的“官司文化”,似乎还是个新词汇,再加上一个“古”字,就确实有些古色古香了。作为旅游开发的一项资源,这个点子的确不错,定能吸引不同阶层的游客目光。由于主题是“官司文化”,就不得不让人将其与贪官、清官,廉政、腐败等联系起来。这样一来,游客在“新玩法”的体验中,获得的就不仅仅是感官上的享受,还是一堂生动的廉政教育课,一次鲜活的反腐实践活动。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很倡导资源的整合。“以德育为中心”是教育工作的灵魂。须知,一个道德败坏的人,再多的知识都对社会没有什么作用,甚至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因此,各个学科都讲究“德育”的渗透,离开了德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党员干部,乃至于普通群众,都应该经常接受党风廉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然而,在现实之中,接受教育的机会虽然很多,但难免枯燥乏味、被动学习,其效果肯定难全如人意。
特别是像春节、端午、中秋这样理所应当休闲的假日,有的同志对“廉政教育”这样严肃的话题有时采取回避的态度,掩耳盗铃般地放松自己。我们对于儿童学习的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无需去刻意要求,在不经意间就会了。就好比有的孩子跳绳踢毽子,有的儿童上网玩游戏,真是“无师自通”,究其原因,兴趣使然也。就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来讲,如果能够让受众在“不经意”间就能受到精神的洗礼,那就变“被动”为“主动”了。
作为巴蜀要冲,自古就是军事重镇的阆中市,有“阆苑仙境”、“阆中天下稀”之美誉,旅游资源相当丰富。阆中市切合时代脉搏,将道台衙门恢复建成后,成为了一本进行“古文化”和“廉政”教育的本土教材,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无论是娱乐感受还是廉政教育,都是“审案”“断案”的电视剧不可替代的。感受“古文化”,接受“新教育”,把党风廉政教育自然地渗透到了观光赏景之中,在“娱乐”中为自己补上精神之“钙”,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岂不两全其美!
(文/黄自怀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先滩镇关口实验学校)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