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半月谈,新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称,一些村委会办公场所面积所限,为了满足不同部门的“有相关场所、制度上墙”等要求,内墙、外墙上的宣传板、宣传牌、门头牌、门牌有上百块,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甚至有上级部门为了让自家的牌子、板子挂在显眼处,竟争夺村委会墙上的“C位”。
基层头疼的是哪个部门都惹不起。站在基层,要落实各部门的要求,但是村委会的房子就那么大,对于宣传板和宣传牌、门牌等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只要是谁来检查就把谁的牌子摆在明显位置,基层干部不仅要让牌子挂在“C位”, 更要配合“演戏” “入戏”。看到密密麻麻的牌子,笔者想到,这不就是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吗?成了典型的机关压基层,出现层层加码;基层哄机关,看似水道渠成。
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落实,重在“走心”不在“挂牌”。说到底,相关部门要求挂牌的目的就是“留痕甩锅”,就是为了“应付检查”,看似工作做的扎实,实则是重“行”不重“效”、重“痕”不重“绩”,是典型的自以为让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牌牌那么多,关键是服务有没有那么多?专业的配套能力是否跟上?没有实质服务的“空牌子”,只会增加基层的负担,这种牌子还是少挂才好。据笔者所了解,宣传牌100元左右一个,宣传牌少则10元,多则几十元,一年光做这些牌子和档案就得上万块钱,这不是典型的劳民伤财吗?
基层减负要真正的落到实处。去年以来,中央部署“基层减负年”,出台了一系列的好政策,基层也有很多落到了实处。但是基层治理“硬任务”在落实过程中,还有很多形式主义的“软钉子”, “官僚主义水来,形式主义土掩”,千方百计挖空心思让牌子挂上去,再到精雕细琢填写各种报表,基层干部不是在迎检就是在做迎检材料,相关工作成了“主旋律”,试问这如何让基层干部“腾”出手来抓实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的关键是要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转化能力。面对基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新动向,面对牌子多、展板多、宣传口号多、会多、检查多、表格多等“老顽固”,笔者认为要从顶层设计抓起,要通过明察暗访、监督举报、重点督办等方式,严肃查处典型问题,对顶风违纪的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切实为基础“解套松绑”,更要提防一切为了方便上级监督检查,打着“制度和规范”而冠冕堂皇的施行“形式主义”。
(作者:曹仕玉 四川省雅安市委组织部)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